用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通俗解釋「量子糾纏」。

用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通俗解釋「量子糾纏」。

物理學上,量子糾纏是這樣定義的。當兩個或多個粒子發生相互作用後,單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會綜合成整體性質,因此就無法單獨描述單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量子世界裡非常詭異的現象之一,這個概念最早是從 EPR 弔詭中引導出來的。EPR 弔詭中的「EPR」是三位物理學家名字的首字母,分別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三人在 1935 年提出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就是 EPR 弔詭。這個思想實驗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論證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一定存在還未被發現的定域性隱變數。定域性,通俗理解就是「光速限制」。非定域性,就是指「超距作用」,突破光速限制的相互作用。

具體來講,是這麼回事。一個系統裡有兩個粒子,分別位於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按照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的詮釋,在沒有對系統裡的兩個粒子進行觀測前,粒子一直處於疊加態,我們無法確定粒子的具體狀態,比如說到底是上旋還是下旋等。

事實上,系統裡的粒子同時處於「上旋和下旋」的疊加態,也就是「既是上旋也是下旋」。當我們想看看這種疊加態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時,被觀測的粒子瞬間就會發生坍縮,從疊加態坍縮為本徵態,也就是確定狀態,或者上旋,或者下旋。而系統裡另外一個粒子即便沒有被觀測,其狀態也瞬間確定下來,剛好與被觀測粒子的狀態相反。

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不管兩個粒子相距多遠,哪怕幾千光年,我們只要觀測到其中一個粒子的自旋狀態,比如說向上,那麼瞬間就知道另外一個粒子的狀態,肯定是向下的,好像兩個粒子之間發生了「超距作用」。而一旦實施了觀測行為,兩個粒子之間的糾纏關係就結束了!

用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通俗解釋「量子糾纏」。

愛因斯坦甚至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因為這種作用方式看起來違反了狹義相對論中的光速限制,違反了定域性。由此,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他認為一個系統裡的兩個粒子在沒有被觀測前就已經處於本徵態(確定狀態),而不是所謂的疊加態,人們的觀測行為只是觀測到了早就存在的狀態罷了。

具體來講,愛因斯坦的詮釋可以這樣理解。打個比方,有一副手套,分別被裝在兩個密封的箱子裡,然後被放置在相距 100 億光年的兩個地方。我們只需要打開其中的一隻手套,發現是左手套,那麼立刻就能知道 100 光年外的另一隻手套是右手套。

也就是說,兩隻手套的狀態其實早就確定了,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我們的觀測行為當然也不會影響到手套的狀態。但是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則不那麼認為。按照哥本哈根詮釋,疊加態是量子力學的核心思想。而另外一位物理學大佬薛丁格也站在了愛因斯坦這邊,還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來諷刺哥本哈根學派的「疊加態」。

玻爾堅持認為,在沒有觀測之前,粒子確實處於疊加態。假設小明在其中一個粒子旁邊,小李在 100 億光年外的另一個粒子旁邊。小明旁邊的粒子,看到粒子是上旋,當然瞬間也知道了 100 億光年外的粒子肯定是下旋。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會傳遞任何訊息,小明並不能瞬間讓小李知道他身邊的粒子是下旋,而只能透過經典訊息傳遞方式向小李傳遞訊息,這個過程需要花費 100 億年。

當然,由於小明實施了觀測行為,在觀測一瞬間兩個粒子的糾纏狀態就消失了,疊加態也消失不見。所以當小李再觀測它身邊的粒子時,會看到粒子確實是下旋。但小李獲得的「粒子是下旋」的訊息並不是小明告訴他的,最重要的是,小李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看到粒子下旋的狀態,是否是因為小明實施了觀測導致的,為什麼?

用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通俗解釋「量子糾纏」。

因為,無論小明是否實施了觀測,小李想要知道他身邊粒子的狀態,也只有通過觀測。而不管他身邊的粒子狀態是「疊加態」還是本徵態,小李都只能看到最終的本徵態!總而言之,玻爾認為,量子力學一定是完備的。那麼愛因斯坦和玻爾到底誰對誰錯呢?兩人為此爭論了幾十年,也沒有最終的定論,誰也沒有說服誰。

不過有一點大家不要誤解,兩人爭論的焦點是「量子力學的完備性」,而不是量子力學是否存在。實際上無論是愛因斯坦和玻爾,都認同量子糾纏的存在,只是對量子糾纏的解釋不同罷了。

時間來到了 1964 年,著名物理學家約翰貝爾提出了著名的「貝爾不等式」,關於這個不等式之前的科普文中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再詳述了。總之就是,如果貝爾不等式成立,那麼愛因斯坦就對了,定域性隱變量存在。如果貝爾不等式不成立,那麼哥本哈根學派就對了,隱變數就不存在。

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科學家們做了很多實驗來驗證貝爾不等式,結果表明,該不等式並不成立,也就是說愛因斯坦錯了,定域性隱變數是不存在的,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對了,量子力學是完備的。

也就是說,實驗結果表明,量子糾纏中確實存在某種「超距」作用,物理現象並非都是定域性的,可以是非定域性的。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驗證貝爾不等式的實驗結果,不少人都認為實驗過程都是有漏洞的,認為這樣的實驗根本證明不了量子糾纏是真實存在的物理現象。

但現實是這樣的,科學家們早就透過不同方式實現了光子的糾纏態。比如說早在 2017 年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就實現了兩個糾纏光子被分發到 1200 公里的距離之後,仍可保持糾纏態,這也再次檢驗了貝爾不等式,是一次相對完善的太空實驗。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universe/2920.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1月16日 下午12:52
下一篇 2024年1月22日 下午7: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