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薛丁格的貓」?有些東西還是無解。

如何理解「薛丁格的貓」?有些東西還是無解。

薛丁格的貓,是由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薛丁格的本意其實很簡單,就是想透過一隻「既死又活」的貓來「噁心」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

哥本哈根學派有一個核心思想:不確定性,或者疊加態,認為微觀粒子的狀態是不確定的,處於某種疊加態,而當我們對微觀粒子進行觀測時,疊加態就會發生「坍縮」,成為確定狀態。在薛丁格的貓這個實驗之前,先了解一下另外一個著名的實驗:電子雙縫干涉實驗,了解完之後,更有助於我們理解薛丁格的貓。

長期以來,物理學家們都認為電子是一種粒子,就像玻璃球那樣真實存在。但是當他們用電子做雙縫干涉實驗時,發現了顛覆他們三觀的結果。即便物理學家們發射的是單個電子,也就是每次只發射一個電子,隨著發射電子的總數量不斷累積,接收屏上仍舊會出現干涉條紋。雖然一開始接收屏上出現的亮點看起來雜亂無章,但當發射的電子總數量達到一定程度,那些原本看起來雜亂無章的亮點,逐漸成為有規律的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

如果說發射的是電子束,出現干涉條紋尚且可以被理解的話,那麼發射單個電子仍舊會出現干涉條紋,就讓人無法理解了,物理學家們也徹底呆了。為什麼?因為要想出現干涉現象,最起碼的條件是:必須有兩個粒子同時穿過不同的狹縫,然後才能干涉。問題來了:單個電子想要發生干涉,就必須同時穿過兩條狹縫,然後自己與自己發生干涉!

這怎麼可能?單個電子怎麼可能同時穿過兩條狹縫呢?就如同一個玻璃球,無論如何不可能同時穿過兩個洞。物理學家們自然很想知道電子到底是如何穿過兩條狹縫的,理論上想搞清楚很簡單,直接觀測不就行了嗎?

但是不觀測不要緊,觀測之後物理學家們更呆了:電子好像早就提前知道有人會觀測了,乖乖地從某一條狹縫穿過,而接收屏上的干涉條紋也隨之消失了。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觀測會影響最終的結果。當我們不觀測時,電子穿過兩條狹縫的機率都是 100%,也就是同時穿過兩條狹縫。而當我們觀測時,電子穿過某一條狹縫的機率就是 50%,只會選擇某一條狹縫穿過!

如何理解「薛丁格的貓」?有些東西還是無解。

下面再來具體講述一下薛丁格的貓這個思想實驗。實驗其實很簡單,一個密封的箱子,裡面有一隻貓,放射性元素,開關,鐵錘還有裝有毒氣的瓶子。放射性元素會發生衰變,一旦衰變,就會觸動開關,鐵錘落下砸碎瓶子,釋放出來的毒氣就會把貓毒死。如果不衰變,貓自然不會被毒死。於是,貓的生死就取決於放射性元素是否會發生衰變。但按照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和疊加態原理,放射性元素是否衰變是不確定的。

注意,這裡的不確定,不是說放射性元素可能衰變也可能不衰變,而是處於同時衰變與不衰變兩種疊加狀態,說白了,放射性元素衰變與不衰變的機率都是 100%,而不是 50%,只有當我們觀測時,放射性元素衰變與不衰變的機率才會坍縮為 50%,也就是或者衰變,或者不衰變。

用宏觀物體來打比方就知道這種疊加態有多不可思議了。就像我們擲硬幣時,在某一時刻,硬幣的狀態在我們看來是不確定的,但這種「不確定性」與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有本質區別,嚴格來講硬幣的正反狀態並不是不確定,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但是硬幣的狀態肯定只有一種,或者是正面,或者是反面。但在量子世界,硬幣的狀態就是「既是正面也是反面」的疊加態!

於是,既然放射性元素同時處於衰變與不衰變的疊加態,那麼箱子裡的貓自然也就處於「既死又活」的疊加態,也就是說,貓活著的機率是 100%,死去的機率同樣也是 100%。當我們打開箱子觀測的一瞬間,貓生和死的機率才會各降到 50%!

顯然,這樣的貓完全違背了我們的基本世界觀,一隻「既死又活」的貓怎麼可能存在?當初薛丁格其實也是利用「既死又活」的貓質疑諷刺哥本哈根學派的不確定性詮釋。薛丁格的貓只是一個思想實驗,言外之意,不可能在現實中做這樣的實驗親自驗證。但起碼從理論上來看,薛丁格的貓無懈可擊,因此面對讓人抓狂的那隻「既死又活」的貓,物理學家們需要給出解釋。

目前來看,主要有兩種解釋:平行宇宙(多世界詮釋),還有就是去相干詮釋。多世界詮釋認為,在我們觀測的一瞬間,宇宙就發生了分裂,在我們的宇宙只能看到貓的某種狀態,比如說一隻活貓。但這並不代表死貓沒有出現,它只是出現在了另外一個世界,所謂的平行宇宙。

如何理解「薛丁格的貓」?有些東西還是無解。

更深的含義就是,由於在我們的世界,觀測行為無處不在,意味著我們的每次觀測,每次決定,都會讓宇宙發生分裂。在面臨多種可能的選擇時,我們只能做出一種選擇,被放棄的其他選擇並沒有真的被放棄,只是出現在了平行宇宙裡。

多世界詮釋太瘋狂了,很難被我們接受,同時更難在實驗中去驗證。而去相干詮釋就相對合理多了。所謂去相干,指的就是「量子去相干」。具體來講就是,微觀粒子的量子效應會因為量子去相干而變得消失無蹤,促使系統的量子行為變遷成為經典行為。

任何微觀粒子都不可能獨立存在,不可能與外部環境沒有任何交集。就拿薛丁格的貓這個實驗來講,實際上根本不用我們觀測,早就有某些物體替我們「觀測」了。因為觀測顯然並不僅僅指「用眼睛看」,任何相互作用都可以理解為「觀測」。

即便是裝有貓的箱子完全封閉,也不可能隔絕清除掉所有物質,比如說微中子就無處不在。退一萬步講,即便能隔離清除掉所有外部物質,起碼還存在貓,瓶子,開關等物體吧,這些東西同樣會影響到放射性元素的狀態。

說白了,貓自身的「觀測」早就讓放射性元素發生「波函數塌縮」了,從衰變和不衰變的疊加態坍縮為「或者衰變或者不衰變」的唯一確定狀態。而最大的問題就是:觀測為什麼會影響微觀粒子的量子系統?到底是如何影響的?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直到今天也沒有得到完美解釋。有人可能會說,觀測行為就意味著光子會與微觀粒子發生相互作用,對微觀粒子造成一定程度的擾動。這種解釋雖然更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認知,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如果觀測行為干擾了微觀粒子的量子狀態,就意味著在觀測之前,就已經存在某種確定的量子狀態了,顯然這就出現了矛盾,因為觀測之前的狀態是不確定的。

那麼,到底該如何解釋呢?我只能很尷尬地說:不知道!不僅僅我不知道,物理學界大佬們也不知道。這也是為什麼物理學家費曼會這樣說:如果你第一學量子力學,認為自己已經懂了,那恰恰說明你根本不懂!因為世界上沒有誰真的理解量子力學,起碼目前是這樣的。

觀測行為為什麼會影響微觀粒子的量子狀態,目前的主流解釋就是哥本哈根詮釋,也就是不確定性和疊加態。觀測行為會導致微觀粒子的波函數發生坍縮,至於為什麼會坍縮,就像剛才所講的:不知道。物理學家們只是根據結果來進行倒推,也就是說,物理學家們只是觀察到了微觀粒子的「波函數」發生了坍縮,然後就用「波函數塌縮」總結或者解釋觀測行為,但並不知道坍縮的原因。

說白了,波函數塌縮其實就是假設或者說公理。這與「光速不變原理」其實是一樣的,物理學家們並不知道光速為什麼是不變的,只是觀測到了光速不變,於是就假設「光速不變」。科學上的很多發現都是這樣的,我們只是觀察到了某種結果,但並不知道背後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universe/4276.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2月7日 下午1:21
下一篇 2024年2月15日 下午2: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