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節:唐朝竟用外來慶典搞文化輸出

佛教盂蘭盆節乃緣起於《佛說盂蘭盆經》。「盂蘭盆」在梵語中稱「Ullambana」,最早起源於 2700 年前印度佛陀時代。據《大盆淨土經》載:印度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茉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僧眾,以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

《佛說盂蘭盆經》亦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連,以天眼通觀見其母親投生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受苦,於是手持缽飯給母親食用;然而目連的母親因惡業受報的緣故,飯食還沒入口,就全部變成火炭。目連為拯救母親脫離苦趣,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目連依佛陀的慈示奉行,最終如願以償。

盂蘭盆節:唐朝竟用外來慶典搞文化輸出

外來慶典的演變流程

正因此緣,佛陀乃再次慈悲叮嚀善男善女: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因西晉竺法護翻譯,特別強調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因為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傳統相符,經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後世遂於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法會,齋僧供佛,沿襲成例。

中國最早的行盂蘭盆會是在梁武帝時代。南北朝時期佛教勢力登峰造極,佛教思想漫延於朝野上下。無論是皇帝丞相,還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響,甚至有帝王動輒捨身寺院,甘當寺奴。由於佛教思想的盛行,各種習俗活動也取得眾佛教信徒的認同。盂蘭盆會的習俗亦相當普遍,通常是奉盆入寺供養,一切依佛門儀式舉行。

此後,盂蘭盆法會在唐代宮廷依然十分盛行。皇室中尚署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亦照例進盂蘭盆貢獻諸寺。代宗崇佛, 「嘗令僧百餘人於宮中陳設佛像,經行念誦,謂之內道場⋯⋯代宗七月望日於內道場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又設高祖已下七聖神座,備幡節、龍傘、衣裳之制,各書尊號於幡上以識之,舁出內,陳於寺觀。是日,排儀仗,百僚序立於光順門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歲以為常」。德宗繼位後雖取消內道場,罷內出盂蘭盆,然唐代民間仍熱衷佛事,德宗貞元年間崔煒在南海,中元日看到番禺人多在佛廟內陳設珍異物品,集百戲於開元寺。

縱使到了唐武宗毀佛,盂蘭盆會的盛況照舊如故。日本僧人圓仁即記述公元 844 年的長安慶典盛況:「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諸寺作花蠟花鈃,假花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佛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盛會。今年諸寺鋪設供養,勝於常年。」盂蘭盆節已然成了唐代民眾廣泛參與的盛節。

到了宋朝,民間祀祖先、燒冥器衣物、焚錢山的風氣轉盛,盂蘭盆法會從「供養」變為「薦亡」。盂蘭盆上插有目連尊者或目連救母的造像,並於壇法完畢之後,用紙幣焚化之。中元前後三日懸燈三夜,演出 「目連救母」的戲碼,印送《目連經》(即《佛說盂蘭盆經》)。

而且宋朝已無仙宮勝景陳設,道教色彩褪去許多。特別是印賣《目連經》一事,顯示老百姓對此經典的流通頗為主動,而「目連救母」的故事也從唐代說唱變文演變成雜劇,並成為中元時節的專屬劇目。

等到元明兩朝,中元盂蘭盆會則在宋代的基礎上增添煙火蜂炮、夜放蓮花水燈。直至清朝,中元盂蘭盆會更是熱鬧,搭建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經文、施放焰口、扎糊法船、放燃河燈。小兒夕執長柄荷葉燈,結伴參與斗燈會等,有些節俗與台灣現今所見者大同小異。

總之,盂蘭盆節緣起於《佛說盂蘭盆經》,而此經文是一部宣揚佛家孝道思想的經典。經文中的用字遣詞及歷算方式等內容,皆與中國傳統民俗息息相關。因此有許多佛教學者將之視為中國人自撰的偽經,而假托為西晉竺法護所譯。

節日本身能深得民心,實因法會強調藉供養十方自恣僧,以達慈孝雙親。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儒家崇尚孝道、慎終追遠的倫理傳統不謀而合。加上帝王的倡導,盂蘭盆會很快地由寺院走向民間,由佛教節日成為民間節日。

盂蘭盆節:唐朝竟用外來慶典搞文化輸出

儒道孝文化融合

早在兩漢時期,佛教由印度和西域傳來。但鼓勵出家的思想與孝道相悖,不得不進行中國化的重孝道改造。例如魏晉南北朝人雖重視輪迴觀念,卻也演化出為超渡父母死後的佛事。

由於南朝精英多崇信佛教,此時崇拜活動,如造像、建寺、立塔、講經、受戒、法會等,都成了文學描寫的題材。比如梁武帝的《淨業賦》與《孝思賦》,蕭子云的《玄圃園講賦》、蕭子暉《講賦》和江總《修心賦》等。或宣說佛理,或希冀皈依佛門潛心修身,不僅辭藻華麗,且對偶精巧、音律諧暢,已具頗強之藝術感染力。

然而,唐朝皇室因道教始祖老子姓李,故自稱為「老子後裔」,並尊奉道教為「皇族宗教」。由於皇族始終扶植和崇奉道教,促使道教在教理、教義和齋醮儀式方面有較大的發展。

於是,士大夫的詩文中往往籠罩著一種莊嚴肅穆、和諧凝重的神秘宗教氣氛,透露出恢宏的氣象。如盧照鄰《五悲文》中之《悲人生》,比較了儒道佛三家,說明佛教是何等的輝煌燦爛,何等的凌厲奮發,何等的磊落坦蕩,何等的睿智明敏!可見有部分士大夫仍然認為佛教高妙,遠遠超過儒道二家。

此後,佛道兩家都積極迎合儒家思想,更促進了下層民眾的崇奉信仰。武則天於三教中對佛教特別推崇,因其童年時期曾受母親影響出入佛寺,且其於唐太宗死後被送入感業寺為尼。加之削弱唐宗室的政治考慮,便著重貶低老子而扶持佛教。因此對於三教「武則天最重視佛教」。

結果,文士更以虔敬筆墨讚嘆釋迦牟尼佛者。但楊炯的《盂蘭盆賦》不僅受道教設壇擺供祭祀法會的影響,更是融佛教「孝道」與儒家「孝悌」文化為一體,將洛陽盂蘭盆法會儀式鋪陳詳盡的佳作。

盂蘭盆節:唐朝竟用外來慶典搞文化輸出

朝廷提倡的盂蘭盆節

有唐一代,在絕大多數的時間內,因佛教能為其統治服務,所以朝廷的態度是相當推崇。作為重要慶典的盂蘭盆節,也能得到統治階層的大力提倡。

當然,武則天和代宗時期,是出於推崇佛教才提倡盂蘭盆節的話。但《唐六典》中記載由中尚署令管理盂蘭盆節,說明在宮廷之內的慶祝已成為常制,並不因為當政者崇佛或是抑佛而有所改變。那些在都城長安舉行的盂蘭盆節活動,往往是由政府組織,其費用也是由官方支給的。

與此同時,盂蘭盆節開始由佛寺走向民間。其活動不再是簡單的盂蘭盆齋了,而是融入了許多舊民俗內容。變得更貼近百姓的生活,逐漸由佛教性的節日轉變為民俗性的節日。

另一方面,佛教正不斷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加深。在唐代韓鄂所著的風俗志《歲華紀麗》中記載:「孟秋之望,中氣之辰。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門蘭盆,盛於此日。」詩人崔元翰在為唐德宗在盂蘭盆節所寫的應制詩中,也把盂蘭盆節稱為「中元」。據《太平廣記》卷 34 記載:「中元日,番禺人多陳設珍異於佛廟,集百戲於開元寺。」由此可見,在唐代盂蘭盆節有漸與中元節合流的趨勢,並且盂蘭盆節的習俗已普及於民間。

盂蘭盆節與中元節並行,無疑是古代宗教節日的一大奇觀。因為自南朝至兩宋,兩節並行達 600 年之久。孟老元在《東京夢華錄》中有這樣的記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潘樓并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要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中元前一日,即賣練葉,享祀時鋪襯卓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繫在卓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東京夢華錄》所記載的這些習俗說明,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已經互相交雜融合,統稱為中元。這時的盂蘭盆節已由佛教的齋節變為同清明、端午一樣為廣大普通民眾所喜的民俗性節日了。

盂蘭盆節:唐朝竟用外來慶典搞文化輸出

盂蘭盆節對日本的輸出

盂蘭盆節在隋唐之際傳入日本。根據學者宮家准考證:日本第一次舉行盂蘭盆會是在佛教傳入後的公元 606 年,記載盂蘭盆會由來的《盂蘭盆經》也被記錄在《日本書紀》的齊明紀五年(公元 659 年)7 月條目中。

當時,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原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和佛教都影響過東瀛,對當地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佛教節日的盂蘭盆節,理應是在此時同佛教一起傳入。起初還具有濃厚的中原色彩,其主要內容仍是祭祖、舉行盂蘭盆會、祈願農作物豐收等。這種情況被延續到平安時代末期,才漸漸出現本土化傾向。

如同盂蘭盆節在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一樣,其在日本也受到了神道教思想的影響。神道教是日本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為主,祭祀天神地祇的同時還把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因而,盂蘭盆節在日本的流傳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而在主旨和內容方面有所改變。以日本古城京都所舉行的盂蘭盆會為例,其主要內容為六道參拜、五山送祖靈火、六地藏拜廟和在念佛寺舉行千燈供養等,都與中國傳統的盂蘭盆節習俗有較大差異。

從上述保留下來的慶祝活動來看,日本的盂蘭盆節既有佛教齋節原來的習俗,也有受到日本神道教崇拜亡靈、崇拜自然之神傳統所產生的習俗。這個傳播過程恰好說明外來文化要融入一個地區,必須要吸收這一地區舊有的文化因素,才能更好地傳播發展。

盂蘭盆節:唐朝竟用外來慶典搞文化輸出

盂蘭盆節對朝鮮的輸出

關於朝鮮的盂蘭盆節起源,最早的記載是在《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儒禮尼師今》中:九年……王既定六部,中分為二,使王女二人,各率部內女子,分朋造黨,自秋七月既望每日早集大部之庭績麻,乙夜而罷。

由此可知,在新羅王朝活躍的時代,盂蘭盆節已經在朝鮮半島流傳開來。

朝鮮的盂蘭盆節又稱「百中」節。「百中」一詞的解釋有多種,但其最開始的本意應該與道教「中元」 之意相同,其後也加入了許多其他的含義。如洪錫謨《東國歲時記·中元》:「又按盂蘭盆經,目蓮比兵具五味百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今所云百種日似指百果也。」這裡的「百中」指的是「百果」。而在李植的《澤堂答倭人問目》中記載:「七月十五日,謂之中元……王女率六部女子。自七月既望,早集大部庭績麻,至八月十五日考功多少,負者置酒食以謝勝者,相與歌舞作百戲而罷。」李植認為「百中」指的應是 「百戲」。

朝鮮史籍中有這樣的記載,說明盂蘭盆節在朝鮮得到傳播後已經是一個民俗化的節日。其祭祀農神,祈禱豐收以及遊戲娛樂的含義已經勝過祭祖奉齋的傳統寓意。這是盂蘭盆節在異域進一步民俗化的表現。

總結

雖然盂蘭盆節源自印度,但在東亞地區的傳播離不開唐朝因素。無論是自己過節的李氏貴族,還是亦步亦趨的民間百姓,都不曾嫌棄該慶典的舶來品屬性。這才得以成功改造,充當文化輸出領域的重量級產品。

倘若先民不近人情,處處揪著民俗的原始出處不放,乃至已喊打喊殺的架勢挑起自我陶醉式對抗,那就只能等著其他二道販子來不斷教化自己。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culture/1038.html

讚!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24日 下午1:25
下一篇 2023年12月26日 下午2: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