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居然向群臣要錢,大明為什麼這麼窮?

崇禎皇帝居然向群臣要錢,大明為什麼這麼窮?

崇禎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帶領大軍奔襲京城,此時京城雖然還有不少明軍,但早已斷了糧餉,為了激勵他們,一向愛面子的崇禎帝不得不放下皇帝之尊,哀求各個宗室和大臣們捐款發餉。出乎意料的是,各個大臣紛紛推辭家貧無錢,崇禎碰了個閉門羹。

既然大臣靠不住,不如尋求與大明休戚相關的宗室親戚吧,為此崇禎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周奎這些年藉著國丈的名頭撈了不少錢,如果他肯帶頭捐款,或許能帶動其他人。看到女婿上門開口就要十萬兩,周奎頭搖的像手搖鼓一般,說什麼也不肯捐獻,好說歹說只能捐獻一萬兩。

估計周皇后覺得不好意思,拿出五千私房錢給老父親撐面子,結果周奎私留了兩千兩,滿打滿算只捐了一萬三千兩。有了周奎帶頭,其他大臣只能掏出私房錢,結果或者幾十兩,或者幾百兩,前前後後只募集了二十萬兩,但對欠糧餉多年的明軍來說杯水車薪。幾天後,京城被攻破,崇禎自縊煤山。

崇禎皇帝居然向群臣要錢,崇禎算是讓大家開了眼了,堂堂大明國庫真的一點錢都沒有了嗎?寫下《甲申紀事》的趙士錦在京城陷落三天奉命接管節慎庫,結果發現新庫內只有兩千三百餘金,老庫內只有千餘金等等,不由地哀嘆:國家之貧至此!

要說明朝窮吧,江南那些個鹽商過得神仙日子,要說明朝富吧,崇禎向群臣要錢,堪比魔幻。歷來有人將明朝國庫貧乏歸咎於一幫宗室,雖然有部分原因,但根源其實在於開國的朱元璋以及朱棣。不僅是明末窮,整個明朝都為了國庫收入抓破頭,畢竟朱元璋一開始確立的稅收制度本身就有問題,後來一些改革都是在這個基礎上修修補補罷了,無法從根源上解決,自然也就愈加的沒錢。

朱元璋作為大明的開創者,從制度設計上就沒有考慮過朝廷富裕的情況,在眼裡,朝廷富裕本身就是個錯誤的,因而只收田稅,田稅稅率低,至於商稅則是三十稅一,屬於比較低的稅收了。明初實行兩稅法,即按畝徵收,分夏天和秋天兩次繳納,以實物為主,當然可以用錢代替實物。

崇禎皇帝居然向群臣要錢,大明為什麼這麼窮?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對於官府有著天然的不信任,嚴格禁止官吏下鄉盤剝百姓,設立糧長,把權力下放到村,每個村自己選一個糧長出來把糧食運到鄉里,免去官府的盤剝,而且禁止官府濫發徭役,平均每三年一次徭役,冬季農閒的時候徭役也不超過一個月。

洪武盛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折騰,百姓都能活下去,上一個底層百姓這麼輕鬆的還要數漢文帝。而且朱元璋和漢文帝一樣,生活簡樸,漢文帝捨不得修亭子,朱元璋就把皇宮當菜園,吃的是自己種的菜,穿的是皇后織的布。

帝王都這麼簡樸了,官員們自然也不能享受,因而朱元璋制定了歷史上最低的俸祿,不僅如此,能不發錢就不發錢,大家都去領實物回去,比如米麵什麼的,有什麼發什麼,不餓死就行。至於明軍,朱元璋的衛所制度下,平時耕田,戰時打仗,自給自足,基本上不需要老百姓供養。另外朱元璋搞出了不可輕易改變的戶籍制度,包括民戶、軍戶、灶戶、醫戶、匠戶、漁戶等等,給每個人都安排好職業,大家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世代代一直維持下去。

而稅收的大頭其實就是民戶的田稅和灶戶的鹽稅,而衛所則需要上交軍糧給不下屯的軍士食用。以田稅為例,每個縣會按照戶口數和田地來確定每年應該上繳的糧食,登記造冊,然後每隔十年再清查一次,按照朱元璋的設想,只要地方官用心,百姓安分守己,大明的財政收入是不會有問題的。

而且為了避免朝廷想過收稅剮百姓財富,朱元璋又再三強調,禁止地方官府邀功搜刮百姓財富,地方受到的稅收供養地方政府就行了,即便有多的部分,也不要把糧食交到朝廷,存起來,以便災年賑災。可以說朱元璋的制度突出一個不折騰,盡量不折騰百姓。

但社會是發展的,大家不會一直固定一個職業上,加上承平日久,貧富差距就開始出現了,伴隨著貧富差距的就是封建時代的核心問題–土地兼併。本來土地買賣需要在官府登記,以便明確誰日後交稅,但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鑽空子,隨著鑽空子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也不知道這塊田到底誰負責交稅,而且一個縣負責稅收的官員也就那麼多人,不可能面面俱到,田稅開始減少。

崇禎皇帝居然向群臣要錢,大明為什麼這麼窮?

而有些人更是堂而皇之的買通里胥,說大水沖了自己的田,於是這塊田日後再也不用繳納田稅了,至於是真是假,官府也經常不過問,但田稅是固定的,官府就會把該交的稅攤派到別的田裡去。隨著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老實繳納田稅的人也受不了了,或者跑了,或者獻田隱匿起來,畢竟有功名的士紳和寺廟道觀是不需要繳納田稅的,至此,田稅越來越少。田稅這樣了,衛所屯田自然也好不到哪裡去。

衛所的屯田都是朝廷的,但隨著衛所制度的崩壞,很多屯田都都成了大家的私人財產,種多少地繳納多少軍糧也成了一筆糊塗帳,甚至到最後這些田都被軍官給侵占了,加上軍官剋扣糧餉,一些軍戶也受不了跑掉了,衛所徹底徹底糜爛。

鹽稅也是如此,因為鹽戶的課稅太重,很多人鹽戶或者逃走,或者直接淪為海盜。到了明朝中期,朝廷能夠控制的土地已經越來越少了,哪怕核心的南北直隸也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了增加收入,朝廷就開始不斷添加各種名目,地方也變本加厲,頻頻編制各項名目,最終導致百姓負擔更重,朝廷也沒收到多少錢。

洪武年間:稅收稻米 2300 萬石、麥子 470 萬石;正德年間:稅收稻米 2200 萬石、麥子 462 萬石;嘉靖年間:稅收稻米 1800 萬石、麥子 462 萬石。

眼看稅收越來越少,很多人試圖改革,但一直都是小修小補,甚至還不如之前,比如弘治時期廢了開中法。原先朱元璋規定,鹽商將糧食運輸到邊疆後再去拿鹽引賣鹽,現在好了,直接可以拿銀子換鹽引,朝廷拿銀子賣糧食補貼邊軍。政策看起來沒問題,畢竟明憲宗和明孝宗就喜歡拿著鹽引當貨幣濫賞外戚和勛貴,導致大家不願意運糧。

結果廢了之後更差了,朝廷是拿到錢了,但從內地買糧食運輸到邊疆,漂沒不少外,糧食還漲價,士紳們賺的盆滿缽滿,邊軍連糧食都快吃不到了,甚至導致朝廷不得不多拿錢補貼,開銷越來越大。廢了開中法和衛所的崩壞,朱元璋的兩項制度算是破壞乾淨了。

廢開中法之後最大的改革就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了,當然一條鞭法的初衷並非減輕百姓的負擔,也不是提高朝廷收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現有的各項名目統統歸為一項,按照每個縣田地的多少進行攤派,其次就是把差役折算成銀兩,也攤派到田地裡去。如此一來,百姓可以不服徭役,只需要交稅就行。

崇禎皇帝居然向群臣要錢,大明為什麼這麼窮?

一條鞭法雖然沒讓明朝的財政制度有了根本性的好轉,但確保了這個制度不會再爛下去,也讓萬曆初期的國庫居然有了存銀。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萬曆三大證,後面又是三餉加派,又搞出了礦稅,執行下去又是一地雞毛,最終被迫廢除,到了明末的時候,掌握社會財富的士紳階層的土地不納稅,想要收點商稅還被人想著法兒抗稅。

直接導致萬曆之後的三位皇帝,國庫愈來愈窮,最終捉襟見肘。很多人就會說漏了宗室,其實相比於士紳階層,宗室那點錢根本不夠看。當然明朝的養豬政策的確影響了明朝的財政支出,而這個鍋得朱棣背。明初朱元璋分封兒子那是真正的實行分封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是一樣的,尤其是九大塞王。

而這些分封的土地也不是這些藩王一個人的,他們要將這些土地分封給公侯伯爵勛貴們,勛貴再分封給千戶和百戶,形成一套封國體系。比如寧王朱權,他的封國是寧國,他要養八萬軍隊六千戰車,外加朵顏三衛一萬五千騎兵,這些朝廷都是不給錢的,因此說寧國土地多,但和寧王沒什麼太大關係,又不是寧王一個人的。而且朱元璋封國也不是為了讓他們享福的,九大塞王是朱元璋構建的抵禦蒙古人入侵第一道防線,也就是說只要外敵入侵,這些塞王需要親自迎擊,給皇帝反應的機會。

明初的藩王那是真正的實封的,類似於西漢的列侯,有封地、有軍權、有稅收、有人事權,這也是為什麼明初藩王這麼有底氣的原因,因而地方官府根本管不住藩王們自己的土地擴張。這些官員頻繁彈劾他們欺壓百姓,一方面是朱元璋的兒子的確為非作歹,另一方面是和藩王爭權,畢竟藩王兼併土地首先侵犯的就是地方官的權力,地方官又不能以這件事彈劾,只能以欺壓百姓為由彈劾,說實話他們什麼時候真正在意過百姓的生活?

而之所以設立九大塞王,就是朱元璋認為外人不可靠,讓兒子們代替勛貴保衛邊疆,甚至給兒子們獨立征伐之權,更允許藩王高舉皇明祖訓清君側,剔除亂臣賊子,最終坑了朱允炆。朱棣靖難成功後怕其他兄弟有樣學樣,剝奪兄弟們的權力,推行養豬政策,也讓本不富裕的朝廷更加雪上加霜。

比如天啟四年(1615 年),這一年,朝廷需要拿出 3967 萬石的祿米,當然朝廷自己都過不下去,並不會全給,實際上從明朝中期就是開始欠發祿米了,偏遠地區的郡王軍日子都異常的拮据,而且天啟年把宗祿固定了,實際支出並不大。當然親王富裕還是富裕的,畢竟他們生活大頭來源其實是不交稅土地,這又得說回朱元璋了,畢竟朱元璋規定宗室親王的田不交稅的。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history/5631.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3月14日 上午11:26
下一篇 2024年3月15日 上午11: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