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晚年「找死」並非糊塗,其實他是個人精。

張廷玉晚年「找死」並非糊塗,其實他是個人精。

雍正十三年(1735 年)八月二十三日,操勞一輩子的雍正駕崩,遺詔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繼位,是為乾隆,這一年乾隆二十六歲,正是一個人最年輕,最美好的時候,但雍正顯然對兒子不放心,在遺詔裡為其留下了四個輔政大臣。

這四個大臣分別是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大學士鄂爾泰,其中還明確張廷玉和鄂爾泰配享太廟。而聽到有輔政大臣,乾隆顯然臉上有些不舒服的,畢竟自己又不是小孩子了,父親留下這四個人顯然就是為了牽制自己。

那麼為何要牽制呢?顯然雍正有些信不過乾隆,想讓乾隆在位後繼續延續自己的統治理念,確保自己的改革能夠得到鞏固。聽到遺詔臉黑的除了乾隆外,還有張廷玉。有人就說了,成為輔政大臣還可以配享太廟,這是天大的榮耀,但自古以來顧命大臣有幾個有好下場的?更別說雍正一方面在遺詔裡拔高自己,另一方面卻不斷貶低允祿和允禮。

雍正說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又說果親王「實國家有用之才,但平時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其傷損其身」。至於張廷玉,雍正誇獎其「器量純全,抒誠供職」、鄂爾泰則是「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

這麼一看,雍正其實就是想讓乾隆日後少給滿人點權。但可惜乾隆可不是雍正,他從意識裡就是一個親滿疏漢的皇帝,而且喜歡乾綱獨斷,張廷玉遇到這樣的新君能不怕嗎?雖然有雍正許諾的太廟門票,但誰知道乾隆會不會聽從,這點張廷玉一點底都沒有。

歷經康熙、雍正兩朝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加上自己又編撰《明史》,對於張居正的結局那是門清,因而作為一位擁有敏銳政治眼光的人,張廷玉現在的想法就是急流勇退,選擇恰當的時候致仕,避免日後被開館鞭屍的慘劇。

不過現在不是時候,新君還未登基就致仕,那未免有點不識抬舉了,因而張廷玉一邊擦汗,一邊打算著什麼時候急流勇退。對於父親留下的老臣,剛剛登基的乾隆卻表現異常客氣,安排張廷玉擔任皇子們的老師。這些皇子說不定就是日後的儲君,而張廷玉本來就是帝師,現在又繼續擔任皇子老師,相當於把張廷玉抬到一個更高的地位。

為了給自己降降火,張廷玉開始故意製造人設,尤其是和另一位顧命大臣鄂爾泰「明爭暗鬥」,多次在重要場合嘲諷和針對鄂爾泰,彷彿水火不容。顯然乾隆對張廷玉這番表演並不滿意,畢竟張廷玉和鄂爾泰作為雍正時期的寵臣,幾十年的官場生涯,身邊早就形成了利益集團,這群人或者是姻親,或者是師徒,乾隆想要坐穩位置,必須要有自己的心腹。

一方面乾隆開始扶持自己的心腹,另一方面繼續繼續「抬高」張廷玉的地位。和父親親漢疏滿相反,乾隆骨子裡就是親滿疏漢的皇帝,因而繼位後就開始提拔滿人官員,而滿人官員想要更大的權勢又必須打擊漢官,利益的趨勢下,張廷玉在朝廷內外不斷被滿人針對。

張廷玉晚年「找死」並非糊塗,其實他是個人精。

比如乾隆提拔訥親代替鄂爾泰的位置,但卻表示如果在內閣,那訥親位居張廷玉之前,如果在吏部,那麼張廷玉位居訥親之前,故意激化滿漢大臣的矛盾。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廷玉自然明白乾隆的想法,所以他也很識趣,打算等乾隆坐穩位置後就撤。

乾隆十年(1745 年),鄂爾泰死了,張廷玉也知道是時候離開了,如果真要等乾隆動手,那自己最後真的什麼也沒有了,與其被罷官清算還不如自己體面點,因而從乾隆十一年(1746 年)開始,張廷玉就開始不斷上表請辭回家養老去。

但乾隆卻極力挽留,鄂爾泰剛死就批准張廷玉請辭,那滿朝文武都知道張廷玉就是自己用來遏制鄂爾泰一系勢力的工具人,愛惜羽毛的乾隆怎麼會留下這個名聲?一方面繼續挽留張廷玉,一方面做出自己重視老臣的樣子。

但張廷玉心急如焚,再不走,別說太廟了,能不能善終還是一個問題,因而和乾隆天天上演請辭的大戲,結果乾隆一句武侯可以鞠躬盡瘁堵住了張廷玉的嘴。一心急流勇退的張廷玉能怎麼辦?一邊思索對策一邊繼續上表,結果乾隆卻一直不同意,反而繼續抬高張廷玉。對於乾隆來說,即便張廷玉致仕,但他的遺留的徒子徒孫還在,不管張廷玉願不願意,他們都會藉著張廷玉的名頭抱團搞事,這點,乾隆不能忍。

所以不僅要解決張廷玉,還要解決張廷玉的勢力,但如何一次性解決張廷玉勢力呢?最後的辦法就是牽連,門生故吏那麼多,一牽一大把,這事乾隆清楚。而為了讓張廷玉遺留把柄,乾隆繼續抬高張廷玉的權勢,抬到所有政敵的對立面,然後從高處跌落,趁機清洗張廷玉一系勢力。

可以說如今的張廷玉就是被乾隆架在火上烤,別看乾隆對自己恩寵不斷,但自己還能當幾年官?即便乾隆給自己更多的權力又有什麼用?在他眼裡,這些權力就是燙手的山芋。一方面依附自己的門生故吏說不定要自己為他們謀取私利,自己給不給呢?給就是給乾隆藉口,不給,那就得罪他們,他們會聚集在一起,等自己失勢的那天落井下石,這一切都讓他寢食難安。那麼如何避免自己被清算呢?張廷玉想到了自汙,自己主動給乾隆處理自己的把柄。

乾隆十四年(1749 年),張廷玉主動上表,以近乎強迫的方式「逼」乾隆寫保證書,准許自己死後能夠真的配享太廟,乾隆雖然不太開心,自古以來,還沒哪個大臣要皇帝寫保證書的,但礙於面子,乾隆還是擬了手詔,並賜詩以安其心。

張廷玉平日裡一副淡泊和謹慎的姿態待人,為何這時候不顧名聲露出一付希榮乞恩的奴才相?這就是張廷玉的高明之處,給個破綻讓乾隆有藉口處理自己,而且這個破綻不能太小,太小了乾隆未必會立刻發作,但會累積下來秋後算帳,到時候張家上下都扛不住,但破綻大了也不行,全家馬上倒台,得不償失。

那麼什麼樣的破綻可大可小呢?張廷玉打算從軍機處入手,挑動一下乾隆敏感神經。次日張廷玉按例需要寫摺子謝恩,但張廷玉藉口身體不舒服,讓兒子張若澄入宮向乾隆帝謝恩,如此不合規矩,氣的乾隆讓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諭旨,讓他自己親自來。但諭旨還沒下達,張廷玉主動來內廷謝恩,顯然有人透露風聲了,透露風聲的就是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

張廷玉晚年「找死」並非糊塗,其實他是個人精。

作為軍機處制度的創立者,張廷玉豈能不知道軍機處的規矩?按照軍機處的制度,先由皇帝下口諭,然後軍機處擬旨,最後傳達下去讓百官執行,但張廷玉直接繞過軍機處,就是讓乾隆知道軍機處有人通風報信給他,給乾隆一個機會清理張廷玉軍機處的人。

如此一來,既能順了乾隆要在軍機處建立自己的勢力的想法又能汙了自己的名聲,一舉兩得。果然乾隆大發雷霆,並且藉機處理了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等人,皇上了自己的心腹,而從清理軍機處開始,張廷玉正式遠離了權力中樞。

至於張廷玉,在這件事裡被削去伯爵的爵位,但有些滿人官員不依不饒,想要去掉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但之前乾隆才保證的,現在就有人提議讓乾隆反悔,未免有些不合時宜,而乾隆也沒追究。而曾經圍繞張廷玉身邊的門生故吏現在到了抉擇的時候了,是繼續跟著冷灶張廷玉還是跟著新鮮熱乎的乾隆?顯然大家都有計較,這些人精,迅速的和張廷玉做出了切割,當然這也是張廷玉所期望的。

乾隆十五年(1750 年)春,張廷玉收拾好行李準備回老家,結果乾隆長子永璜意外病逝,作為永璜的師傅,張廷玉必須等他葬禮結束後才能走。在這期間,張廷玉歸心似箭,剛過初祭就奏請啟程回鄉,但這一次確實惹惱了乾隆,乾隆本來就愧疚兒子的死,現在張廷玉又這樣操作,正好撞了槍口,這次真的借題發揮了。

而後張廷玉的親家朱筌牽扯到呂留良案被治罪,乾隆更是直接牽連到張廷玉的頭上,不僅剝奪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更命人抄了張廷玉的家。當然藉口就是收回康熙和雍正時期賞賜的物品,還是當著張廷玉的面翻箱倒櫃折騰。

當然乾隆並不是真心要處理張廷玉的,畢竟他還是認可張廷玉的能力了,而處理張廷玉的原因本來就是政治上的問題,和張廷玉本人其實沒多大關聯,因而乾隆還是給張廷玉該有的體面,將張廷玉的東西都還了過去,並且在張廷玉死後賜予「文和」的諡號。至於張廷玉的太廟資格,乾隆最後還是還給他了。

雖然死前經歷這麼多波折,但從張廷玉和張家日後的角度來看,張廷玉晚年的「找死」還是值得的,雖然被冷落,但其他權臣或者身死族滅,或者開棺戮屍,自己和家族都能繼續保全,已經很難得了,更何況自己還是入了太廟。

所以張廷玉你以為張廷玉晚年愛折騰是老糊塗,其實人家精明著呢,至於張家人,在張廷玉死後繼續高官厚祿,長子張若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子張若靄官至禮部尚書、三子張若澄官至內閣學士兼領禮部侍郎銜、四子張若澄在嘉慶年間官至兵部尚書,可以說張家人從張廷玉父親張英開始,官運亨通上百年。

乾隆五十年(1785 年),乾隆又請張廷玉的長子張若溎入京吃了一頓千叟宴,這次宴席上,乾隆還特地召見了張若溎,並且御賜一幅字畫。要知道這一年張廷玉已經去世三十年了,乾隆是一位刻薄寡恩的君主,但能在三十年後惦記著張廷玉的後人,可見乾隆從一開始就比較認可張廷玉的。

張廷玉的結局還算圓滿,但同為配享太廟的顧命大臣,鄂爾泰就比較慘了。鄂爾泰晚年被乾隆怒罵驚嚇病死,死後沒幾年,弟子胡中藻就因自己寫的詩「一把心腸論濁清」下獄,被乾隆斬首示眾,然後牽連到鄂爾泰家族,鄂爾泰的門生故吏幾乎被連根拔起,鄂爾泰本人也被抬出賢良祠。對比他,張廷玉雖然被乾隆斥責頗多,但保全了自己晚年和家族,而且還相當體面,這一點就足夠了。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history/5703.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3月15日 下午4:01
下一篇 2024年3月17日 下午3: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