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也為什麼會被孫臏用同一個方法擊敗兩次?

龐涓與孫臏的鬥法,可謂古代兵家經典,歷來為後人津津樂道。其中,孫臏「圍魏救趙」、「圍魏救韓」,用看起來」雷同「的方式連續擊敗龐涓,並最終迫使龐涓自刎。龐涓,也是一代名將,為何會被孫臏用同一個方法擊敗兩次,而越敗越慘呢?

龐涓也為什麼會被孫臏用同一個方法擊敗兩次?

孫臏與龐涓初斗:桂陵之戰

前 354 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 8 萬,進攻趙國。當時的趙國實力遠不及魏國,不夠人家打的,很快就退守邯鄲,並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國開始了一連串的操作。

攻襄陵

齊國的第一步,是攻打魏國南部的襄陵。向趙國表達齊國的介入,以鼓勵趙國繼續抵抗、消耗魏國;同時,又不給魏國過於強烈的刺激,避免魏國過早撤離趙國。齊國的意圖,是鼓勵你們魏趙接著相互傷害!同時,假意向魏國展示出齊國的無能為力,以麻痺魏國。

打平陵

齊國的第二部,是孫臏的謀劃。趙國形勢更加危急,為了鼓勵趙國繼續抵抗,齊國已經集結了 8 萬大軍在魏齊邊境。一方面是要集結大軍,以做好隨時進攻的準備,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魏國在巨大壓力下放棄攻趙。這種情況下,齊國採用孫臏的建議,「示之不智事」,故意做「傻事」!

在孫臏的建議下,齊國又讓高唐、齊城兩個都邑的兵馬攻打魏國軍事重鎮平陵。平陵是魏國重鎮,難以攻拔,同時,從魏國的市丘出發又可以威脅齊軍側後。因此,齊軍沒有攻下平陵,兵敗。龐涓進一步判定:齊國不但實力不行,而且指揮官也不行!齊國也就在集結好大軍的同時,成功麻痺了魏國,為後面的「圍魏救趙」創造了條件。

急出大梁

前 353 年十月,魏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終於打下了邯鄲!孫臏認為:時機成熟了!於是,齊軍立刻以輕車銳卒,直逼大梁城郊,做出攻取大梁的姿態!「直逼大梁」,就是「怒其氣」;「輕車銳卒」,就是「示其寡」。「示其寡」,就是延續示弱於敵,誘是魏軍輕敵的一貫策略。

途中截擊

一則因為齊軍已經威逼大梁,時間緊張;二則因為齊軍輕車銳卒,兵力不多。因此,龐涓不帶輜重,日夜兼程趕回救大梁。在桂陵時,魏軍遭遇齊軍主力。魏軍本已疲憊不堪,又是輕裝兼程,給養不足,遂遭遇大敗。

桂陵之戰,齊軍取得首勝!此戰中,「圍魏救趙」只是孫臏方略的一部分。在此之前,齊軍已經對魏展開了兩次大規模進攻,以此麻痺了魏軍;同時,魏軍在此戰中,始終處於輕視齊軍的心態中,無論戰略、戰術上皆盲目托大!而在後來的馬陵之戰中,龐涓實際上已經比較注意吸取相關教訓了。龐涓後來會再次倒在「圍魏救趙」這個套路上,還有比單純的軍事指揮更重要的原因。

龐涓也為什麼會被孫臏用同一個方法擊敗兩次?

並不太疼的魏國

桂陵之戰,雖然齊軍擊敗了魏軍,但是,魏國其實並不疼。從龐涓攻趙的角度看,魏國攻占了邯鄲,並且在戰後仍然控制著邯鄲。魏國很快又找回了場子。第二年,魏、韓聯軍擊敗了圍攻襄陵的齊、衛、宋三國聯軍。齊國不得不讓楚國將軍景差來向魏國求和。所以,無論是攻趙還是擊齊,都是以魏國的勝利結束的。

至於桂陵之戰,實際上只是魏國在此輪勝利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既然只是小插曲,既然最終還是以大魏國的勝利結束,那麼魏國就不怕你再來一次!一句話:魏國還沒有被打疼,不至於要從此縮手縮腳!

必須冒險的魏國

對魏國來說,如果他畏懼別人從後方襲擊他,縮手縮腳,他就根本無法發展了!魏國處四戰之地,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韓則在中間橫亙著幾乎把魏國的領土分為兩半!戰國七雄,只有燕國「碰不到」他!無論魏國向哪個方向用兵,都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後方遇襲的危險。而此時,魏國的這一不利變得更為明顯了。

魏國都城在安邑。儘管魏國也會受到多面威脅,但都城是安全的,敵人只能是「侵魏」,而不能「圍魏」,魏國甚至可以置後方威脅於不顧,全力完成既定目標後再回過頭來解決。但魏惠王遷都到大梁後,大梁處四通八達、無險可守之地!後方的敵人可以直接威逼魏國的都城,一出手就是「圍魏」,使魏國根本沒有「緩一緩再處理」的餘地!所以,魏國再次遇到類似「圍魏救趙」的危險,是不可避免的。魏國能做的只有:吸取桂陵之戰的教訓,下一次應對「圍魏救趙」時表現得更好一點!

馬陵之戰 1:龐涓吸取教訓反客為主

前 342 年,龐涓率魏、趙兩國軍隊攻韓。韓國自然更抵擋不住,遂向齊求救。齊國自然又是老一套:承諾要救韓,但並不馬上出兵!韓國奮力抵抗,五戰五敗,被迫再次向齊國緊急求援。前 341 年,齊國再次以田忌、孫臏率齊軍出擊!這一次,龐涓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當齊軍進入魏境後,龐涓立即回撤,全師回援大梁!

龐涓這一次本是沒有托大,而是迅速、謹慎地做出反應!如果齊軍如上次一樣,立即截擊魏軍,將陷入不利態勢!魏軍此時的計劃是:「大勝並莒」。魏國早已預料到了齊軍又會來搞事,早有了準備!而且,也下定了以先打齊軍再回頭收拾韓國的決心?是你齊國重演「圍魏救趙」?不!是我魏國「釣魚」!而且,魏反手有了迫敵決戰的辦法。

莒,是齊國五都之一,但是,在齊長城以南,是齊國防線的薄弱環節。而莒又是臨淄南方門戶,魏軍如果占領莒,就可以威脅臨淄,從而在齊南境安著一個釘子,從戰略上壓制住齊國!莒既是齊國的薄弱環節,又是其必救之地!如果齊軍一直避戰,那麼,魏軍通過攻擊莒,就能反客為主,反而把齊軍主力給吸引過來,使魏軍反而處於「先處戰地」的有利態勢。

龐涓或許在想:師弟,現在輪到師兄「攻其必救」了!師兄來教你怎麼打仗!龐涓吸取了桂陵之戰時的教訓,反應迅速,而且有了掌握主動權的方案!龐涓為何還是敗了呢?

龐涓也為什麼會被孫臏用同一個方法擊敗兩次?

馬陵之戰 2:孫臏使魏軍喪失主動權

孫臏,似乎早已經料到了魏國的想法!魏軍殺回來後,齊軍立刻回撤。然而,齊軍並沒有沿來路返回齊境,而是沿著丹水(約在今隴海線),向齊國南境運動。孫臏的這一動作,帶來結果是:破壞了魏軍攻莒「先處戰地」的企圖,迫使龐涓重新把重點轉到對齊軍的作戰上!

如果齊軍直接原路退回齊國,那麼,魏軍直撲莒,齊軍再來救,來正合了龐涓「先處戰地」的企圖。孫臏看穿了龐涓的企圖,向南境撤退。魏軍只有先集中精力於殲滅齊軍!由於齊軍主力一直在魏境,他也擁有隨時向魏國腹心進軍,或者攻擊魏軍攻莒側後的條件!魏軍被迫重新開始立足於尋殲齊軍!而且,要盡快消滅齊軍!

馬陵之戰 3:「退兵減灶」誤導龐涓

如果魏軍一直保持持重,那麼,即便不能「大勝並莒」,也能全師而退!所以,孫臏還要「多方以誤之」,鼓勵魏軍犯錯,從而創造出戰機!實際上,孫兵的誤敵,從進入魏境的第一天就開始了!早在出兵前,孫臏就決定利用魏軍對齊軍的輕視,創造出誤敵、殲敵的條件。因此,從入魏境的第一天起,孫臏就開始了「退兵減灶」之法。

齊軍第一天有可供 10 萬人使用的軍灶;第二天,只剩下 5 萬;第三天,只剩下 3 萬。這就造成了齊軍怯懦,大量逃亡的假象。這一情況,無疑堅定了魏軍立刻殲敵的決心!於是,魏軍倍道兼程,「百里趣利」!

此時的關鍵,不只是「添兵減灶」的奇謀,而是對行軍節奏把握和對距離的判斷!單純只是誘使魏軍追擊,毫無意義,因為現在敵人又不是堅守不出!人家本來就是來追擊的!既然如此,如果齊軍行軍節奏不當,就達不到效果。

如果齊軍行軍速度太慢,那麼,就會被魏軍追上,並在並非預設的戰場上決戰!如果齊軍跑得太快,那麼,人家就不追了,齊軍同樣達不到誘敵殲之的效果!只有提前算好距離,安排好速度,並且準確預測對方指揮官的心理,才可能實現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進行決戰!在孫臏撤軍的第三天,龐涓做出了加快節奏追擊的企圖!龐涓讓步兵在後,自率輕車銳卒,日夜兼程,追擊齊軍!之所以如此,其因有二。

大軍行軍,魏軍追不上齊軍。

都是大隊行軍,齊軍不慢!何況,齊國人現在是在「跑路」,比兔子還快!

快速縱隊追擊,可以取勝。

當齊軍還有 10 萬、5 萬時,魏軍的快速縱隊即便追上了,也打不過!而當齊軍只有 3 萬時,魏軍的快速縱隊追上後打得過!可以進行包抄、攔截、殲擊!龐涓可以以單純的快速縱隊進行攔截、包抄,從而實現對齊軍的殲滅!

龐涓也為什麼會被孫臏用同一個方法擊敗兩次?

馬陵之戰 4:殲滅戰

龐涓算盤打得精,但比孫臏少算了兩步。

1、孫臏是騙你的,齊軍並不是只剩下 3 萬!

2、這個時候你要兼程而來,就要到馬陵山了吧!

馬陵山,山道狹窄、旁多阻隘!正常情況下,經驗豐富的龐涓,顯然是很清楚不能一頭扎進去的。一則龐涓是率軍急行追擊,且認為孫臏軍沒有多少人,「縱有埋伏,我何懼哉」!二則,現在是晚上,看不清呀!結果,萬弩齊發,魏軍大敗,龐涓自殺!

殲滅了魏軍「快速縱隊」後,齊軍迅速出擊,猛攻在後方痛苦趕路的魏軍步兵!魏軍失去了龐涓的指揮,突然遇到齊軍猛烈攻擊,自然潰不成軍,被齊軍一戰而殲!魏國霸業,就此告終!

魏國處四戰之地,要對外發展,就不可避免要面臨來自後方的威脅。尤其是魏國遷都到大梁後,魏國的都城四通八達、無險可守,這一情況就更明顯了!要改善這一局面,唯有戰略層面「伐謀、伐交」的成功。

可惜,魏文侯之後,魏惠王在「伐謀」、「伐交」上皆失策!如此,魏國一而再,再而三遭到「圍魏」的局面,也就不可避免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即便沒有遇到孫臏,魏國在這樣的形勢下遭受沉重打擊也是不可避免的!

魏國被孫臏用類似的方法兩次擊敗,也就毫不意外了!能用類似的方法,兩次皆大敗魏軍,而且一次比一次對魏的打擊更重,這也只有孫臏這種級別的軍事家才能做到了!兩次「圍魏救趙(韓)」,同一道菜,孫臏做出了不同的味道!難怪即便是龐涓這樣的名將也扛不住了!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history/5672.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3月15日 下午12:31
下一篇 2024年3月16日 下午5: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