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封杜甫「左拾遺」,這是什麼官?

唐肅宗封杜甫「左拾遺」,這是什麼官?

天寶十四載(755 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倉皇逃亡蜀地,至於太子李亨則在靈武登基,是為唐肅宗,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此時杜甫則被迫前往鄜州羌村避難,得知唐肅宗即位,立即北上,但在途中被叛軍所俘,和一同被俘的王維關押在長安。

好在杜甫此前官職太小,叛軍看管也不是很嚴格,趁著郭子儀平叛大軍到來,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城,投奔了唐肅宗,這一年為至德二載(757 年)五月。得知杜甫前來投奔,唐肅宗當即授他為左拾遺的官職。那麼問題來了,杜甫費盡心思出逃長安,得到左拾遺是多大的官職呢?

根據《大唐六典卷八·門下省》記載,左拾遺的品級為從八品,隸屬諫諍機構,相當於諫官。這麼一看,唐肅宗賞了杜甫的左拾遺不過是從八品,品級太低,未免顯得過於小氣了。但實際上,別看左拾遺品級小,但含金量高,是別人求都求不來的官職,也是杜甫一生從官裡地位最高、含金量最高的官職了。

先看看杜甫這一生做的四個官職。杜甫也算官宦人家,祖父是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杜審言,父親是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杜閒。但可惜的是杜甫文采雖高,但科舉一直屢試不第,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等,但一直沒有下文。直到天寶十四載(755 年)的時候,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的官職,這一年,杜甫已經四十四歲了。

在唐朝時期,縣尉屬於從九品的官職,有「分判眾曹,割斷追催,收率課調」之責,屬於地方實權官。但杜甫卻覺得河西尉這個官職不怎樣,並未接受朝廷的任命,實際上頗為損失。要知道唐朝的縣會因為地望和民戶的不同而劃分等級,高等級的縣其品級和地位就高於低等級的縣。

唐玄宗時期,將大唐的縣分為五等,分別是京城直轄的縣,即京縣,分別是長安縣、萬年縣、河南縣、洛陽縣、太原縣、晉陽縣六個。其次就是京畿府所轄之縣,即畿縣,包括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三個所轄之縣。

第三等就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縣,即望縣,根據記載,大唐共有八十五個。第四等就是稍遜一點的縣,大概有一百多個,即緊縣,剩下的都是第五等縣。由此導致高等縣的縣令、主簿、縣尉、縣丞官的品級是要高於次一等的縣,而在唐代,由下等縣改任高等縣,哪怕官職都一樣,也被視為升遷。

那麼河西縣屬於什麼級別的呢?答案是上等縣。「望縣出於百,鄭縣為之最;緊縣出於百,夏陽為之最;上縣僅三百,韓城為之最。」其中夏陽縣的前身就是河西縣,屬於緊縣,後來唐玄宗規定,緊縣之上無論有多少民戶,一律視為上縣。

唐肅宗封杜甫「左拾遺」,這是什麼官?

杜甫任職的河西尉算是一個不錯的官職了,也是唐朝不少進士出身最先授予的官職之一,算是一個不錯的起點,可惜杜甫放棄了,最終改授太子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杜甫擔任的第二個官職,從官職上來看,杜甫擔任太子屬官,似乎還不錯。

天寶八年(749 年),宰相李林甫上書罷折衝府,意味著唐朝府兵制的徹底結束。但並沒有罷免相關的官員,依舊保持著官吏編制,只不過他們失去了原有的職責罷了,其中就包括杜甫的太子親軍右衛率府。杜甫的這個官職就是一個閒散官罷了,遠不如實權的河西尉。但杜甫樂在其中,畢竟在杜甫眼裡,河西尉算是需要欺壓百姓的基層職事官,他不忍欺壓百姓,甘願當一個無所事事的京城清職官。

「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耽酒須微祿,狂歌托聖朝。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飆。」這是杜甫擔任太子親軍右衛時寫的《官定後戲贈》,也可以看出他的心態。況且太子親軍右衛雖然沒什麼職責,但可以留在京城,方便自己結交權貴,畢竟在文人眼裡,朝中有人好做官,當時不少文人都到處獻詩以期得到權貴的賞識,杜甫亦是如此。

畢竟這一年,杜甫曾經寫詩投謁過左相韋見素,因而才做了調職。杜甫一直擔任太子親軍右衛率府直到安史之亂爆發,然後被唐肅宗授予左拾遺的官職。在乾元元年(758 年)六月,因聲援被貶謫的宰相房琯,杜甫觸怒唐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華州司功參軍為從七品下,品級雖然高一點,但事實上屬於貶謫。

不久杜甫再次棄官,在蜀地顛沛流離幾年後,被四川節度使兼成都尹嚴武闢為幕僚,官職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掛了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名頭,但實際上並沒有品級,其中「檢校」的意思相當於為代理,意思是代理工部員外郎這個職位。這樣一來,杜甫實際上並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員,既沒有俸祿,更不管工部的事情,純粹就是以這個官職為虛名擔任充當嚴武的幕僚罷了。

當然這也是杜甫最後一個官職了,嚴武去世後就離開了成都,繼續漂泊的生活。杜甫一生最高的官職大概就是左拾遺了。但大家又會說,左拾遺說來說去還是從八品的官,怎麼看都是一個小官,那大家就錯了,實際上左拾遺是一個品卑而位重的官職。

前面說了,左拾遺屬於諫官,要時常諫言,是典型的天子近臣,不僅如此,左拾遺還需要參加每日的常朝,對朝廷大事進行諫言,成為參與議事的供奉官之一。而且左拾遺地位還體現在禮節上,一般來說,品級低的官員在道路上遇到比自己品級高的事需要為對方讓路的,但左拾遺不需要,除非遇到百官之首的宰相。作為近臣,左拾遺也還可以得到天子的賞賜,比如賜食等等,對於官員來說,這可是莫大的榮耀。

「宦途之士,自進士而歷清貴,有八俊者:一曰進士出身制策不入,二曰校書、正字不入,三曰畿尉不入,四曰監察御史、殿中丞不入,五曰拾遺、補闕不入,六曰員外、郎中不入,七曰中書舍人、給事中不入,八曰中書侍郎、中書令不入。言此八者尤為俊捷,直登宰相,不要歷余官也。」–唐《封氏聞見記》。

唐肅宗封杜甫「左拾遺」,這是什麼官?

左拾遺是大唐時期一個令人羨慕的官職,是人人羨慕的八駿之一,擁有這些官職,意味著他們的仕途會非常順利和光明。而且左右拾遺和監察御史一樣,是中唐之後官員快速升遷的兩大途徑之一。杜甫能擔任這個官職,可見唐肅宗對他的厚望。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這麼重要的官職卻給了一個從八品的品級?這是因為諫官屬於一個得罪人的官職,畢竟品級高了,身居高位的官員為了仕途而不會輕易得罪人,所以為了避免諫官的職能打折扣,只能給予左拾遺一個較低的品級了。

這點後來明朝也學去了,六部科道言官位卑但親要,成為大明升官的快車道。另一方面杜甫作為一個非科舉出身的官員,唐肅宗給予他左拾遺的官職已經屬於過蒙拔擢了。畢竟看看其他大臣如何擔任拾遺的,就明白唐肅宗對杜甫的厚望了。

首先就是一起被俘的王維,和杜甫不同,王維是開元九年(721 年)考中進士的,一開始擔任太樂丞,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5 年)才擔任右拾遺。另外就是名臣張九齡,他是長安二年(702 年)的進士,但直到景龍元年(707 年)才擔任校書郎,最終在先天元年(712 年)才擔任左拾遺。

至於大家津津樂道的高適,他算是大唐詩人官職最高的一位了,但在天寶八年(749 年)的時候才擔任封丘縣尉,一直到天寶十五年(756 年)才擔任左拾遺。杜甫從天寶十四年(755 年)被授河西尉到至德二年(757 年)擔任左拾遺,不過才兩年時間,可以說要不是安史之亂,就憑杜甫的資歷,根本當不上左拾遺。

那這些人最終的官職如何呢?王維官至正四品的尚書右丞、張九齡官至宰相、高適官至正三品的散騎常侍,封渤海侯,幾乎每一個都位居高官。大家還認為唐肅宗給杜甫一個從八品的左拾遺是小氣嗎?

杜甫其實也知道左拾遺官職的含金量,杜甫在述懷裡有一句詩「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可見他是明白的。而且杜甫也對對自己曾任拾遺感到非常驕傲,詩文裡多次提到做左拾遺時候風光的場景,比如在《臘日》裡寫了這句詩「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杜甫在臘日裡得到唐肅宗面賜的防凍藥,自覺恩榮無比,因而寫了這句詩。可惜杜甫雖有才名,但在做官這個方面,實在太挑了,而且能力上也不足,一心只想成為輔佐堯舜的命官,最終被貶。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history/6398.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8日 下午5:37
下一篇 2024年4月29日 下午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