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有區別,哪種才是未來?

寒冬已至,當電動車主還在為電池性能不夠而苦惱時,不知道人們有沒有注意到過,大雪紛飛的馬路上,無人駕駛的快遞車也已經趴了窩。

雪天路滑,有人就曾把某東快遞車被困在路上的情形發到了網路上。只見車輛的輪子在機械的轉動著,絲毫不像人開車,遇到問題會換種思路解決。

也不知道,如果它一直沒有脫困,是不是非要將電量耗盡才會停下來?

這便是現在無人駕駛的真實情形。非但駕駛技術有些生硬,甚至一些私家車在銷售時,商家還會把無人駕駛和輔助駕駛的概念故意混淆。

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有區別,哪種才是未來?

輔助和自動不是一回事

無人駕駛又是自動駕駛,近年來借助人工智慧等熱門概念,這種駕駛模式也時時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大眾或許只是聽說過一些概念,以及一大堆雲山霧罩的新名詞,只有汽車銷售人員才掌握著真正的「行銷密碼」。

一會無人駕駛,一會自動駕駛,一會又是輔助駕駛,這些究竟有區別沒有?如果有區分,具體的差異又是什麼呢?

交通領域的大學教授李巍濤表示,嚴格來說,現有的無人駕駛是有詳細區分的。從 L1 到 L5,分別為五個等級。

L1 是輔助駕駛,顧名思義這並非自動駕駛,只是可以從旁輔助駕駛員操控汽車。

L2 和 L3 級,則是部分可自動駕駛,理解起來就是,汽車帶有一部分自動駕駛的功能,但同樣無法脫離人控制進行完全的駕駛。

L4 和 L5 則是級別最高的,這種級別的技術,汽車才能真正做到自動駕駛,即脫離駕駛員操控,按照設定好的路線行駛。

這是國際上通行的區分標準,從 2021 年起,我國又出台了本土化更詳細的區分標準。

0 級叫做應急輔助駕駛;L1 級部分駕駛輔助;L2 級組合駕駛輔助;L3 級有條件自動駕駛;L4 級高度自動駕駛;L5 級完全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有區別,哪種才是未來?

從字面去理解,由低到高,也是從輔助駕駛到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的過程,區分的相當細緻。然而也正是由於這更細緻的區分,在大眾看起來卻是有些不明所以的。

首先,日常在汽車製造和銷售領域,專業人員表述輔助和自動駕駛概念的時候,通常不會做進一步解釋,僅僅是用等級來區分。

假如不了解這一概念的大眾,根本不知道從 0 到 5 級的概念究竟代表的是什麼。

其次,即便做了字面上的解釋,概念劃分的又太過細緻,具體到駕駛環節,尤其是在輔助環節,每一級究竟能做到什麼程度的駕駛,駕駛員又該如何去充分理解,可能還是會存在很多疑惑。

此前或許正是這種疑惑,就曾發生過駕駛事故。2021 年的時候,一家公司的老總林文欽開車不幸出車禍去世,時候該公司表示,林在開車中啟動了汽車的自動駕駛功能。言下之意似乎是在說,事故是自動駕駛的鍋。

很快,該汽車品牌的工作人員回應表示,汽車的功能是輔助駕駛,而不是自動駕駛。

表達上的誤解,可能就會要了一個人的命。業內很多人也呼籲,今後媒體在表達的時候,應該統一用相對清晰的輔助駕駛、自動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無人駕駛來描述。

只有將概念表達清楚,大眾才能理解清楚,也不會發生歧義。

話雖如此,可是在現實的行銷環節上,為了獲取更多的關注度,營造高端和不明覺厲的效應,很多商家還是在刻意模糊概念。

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有區別,哪種才是未來?

只有輔助能力,卻一再強調自動

此前,有媒體專門走訪調查過各地的汽車銷售門店,發現所有的銷售人員在介紹車輛的時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導。

凡是提到該類型的汽車,大多數的商家,都不會詳細向消費者解釋輔助和自動的區別,更不要說在介紹車輛性能的時候,自動駕駛依然成為了一個很大的賣點。

有業內人士坦言,現在市面上九成以上的汽車,實際都不具備自動駕駛的功能,大多數所謂的自動駕駛,僅僅是輔助駕駛,或者是有條件的自動駕駛。

賣車的時候,宣傳該車輛的自動駕駛有多麼好,而一旦真發生事故,商家可能又會表示車輛的駕駛功能不到自動級別。

但是,這並不妨礙商家繼續拿這個噱頭來行銷。有些銷售人員,還會向消費者實操所謂的「自動駕駛」,即手離開方向盤讓車輛向前行駛。在一些銷售門店,商家甚至還拍攝了自動駕駛的影片。

假如消費者相信了宣傳,或者是在理解上出現歧義,真將只有輔助功能的汽車,當成自動駕駛汽車來用的時候,那可就是在拿自己的性命來開玩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當媒體經過調查後,有些商家已經把涉嫌誤導宣傳的影片關閉了。但時至今日,圍繞輔助和自動駕駛的概念,還會有商家將概念混淆。

一方面,將概念混淆存在虛假宣傳的嫌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在自動駕駛領域,相關的立法法規還不全面。

而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在技術層面,自動駕駛的各個方面,都還沒有達到完全推廣應用的地步。

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有區別,哪種才是未來?

技術和市場層面的發展現狀

自動駕駛的概念,跟互聯互通,人工智慧以及晶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簡單來說,晶片是自動駕駛的「心臟」,開車的各種設定和性能都儲存在這裡。車的駕駛技術如何,主要就看晶片整體的性能如何了。

人工智慧結合大數據,則是不斷的進化和學習,讓每一輛汽車能不斷熟悉路線區域,駕駛就會隨著使用的延長而越來越擬人化。

至於互聯互通,就是將物聯網的概念引入汽車領域。汽車行駛的一舉一動,都會透過物聯網來進行匯總,不但起到了安全監測,也能更進一步的豐富大數據。

就技術水準來看,國際上的分級標準是 2014 年推出的,我國的標準是在 2021 年推行的,所以從時間來看,自動駕駛的發展還並不是太久。

硬體領域,自動駕駛也需要一個看路者,高畫質晰的攝影機、各類型的雷達承擔了這一角色。攝影機是眼睛,雷達則能更精準的發現、識別、躲避路上的各種障礙。兩者相輔相成,構成的工作數據,最終都會匯聚到晶片這裡來。

而在軟體領域,各種導航和駕駛系統,是盡可能精準的在完成開車任務。此外,車輛本身還需要具備自動停泊的能力。這些軟體系統的改善,關鍵要依靠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不斷「馴化」才能越來越好用。

從具體的發展和應用來看,輔助變道和輔助停車能力,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已經相當成熟,這兩項功能對應的是 L1 級和 L2 級。

截止到 2022 年,擁有 L2 級,即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汽車,在市場上的滲透率達到了 34.5%。

在技術的研發上,L3 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和 L4 級(高度自動駕駛)的技術項目研發占比,已經由 2016 年的 18.2%,上升到了 55.6%。隨著更多功能技術的研發,等級相對較低的技術研發占比則在逐步縮小規模。

市場層面,現在自動駕駛領域是投資的熱門。2014 年,自動駕駛領域的融資還只有 4500 萬元。緊接著到第二年,這一數字就增長到了 5.57 億元。

接下來的 6 年時間,融資金額更是高達 939.91 億元。其中,2021 一年的金額,就達到了 497.8 億元。

不管未來的技術會怎樣,至少在投資者眼裡,自動駕駛現在是絕對的香餑餑。

投資大,技術和研發也就能更闊氣。目前出了技術研發之外,自動駕駛汽車的投放和實驗,封閉區域的運行等等,都在逐步擴大。

就市場趨勢來看,目前除了我國大力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外,美國、德國和日本等也都在該領域大力探索。

市場佔有率上,自動駕駛領域的一些應用系統(高級駕駛輔助系統),除了美德等國外企業,我國亦有三家企業躋身國際市場。

雖然投入力度大,各國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但自動駕駛還有很多瓶頸需要突破。

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有區別,哪種才是未來?

技術、成本、法律等因素的制約

首先還是技術問題,相關的成熟度不夠。有些車輛的自動識別系統,其辨識精準度不夠,容易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

反過來一些辨識度和精準度都高的系統,其成本又居高不下,在應用推廣層面面臨瓶頸。未來如何突破技術和成本之間的矛盾,還得深入探索研究。

就自動駕駛的分級來看,每提升一個級別,因為算力需求的提升,相應的製造成本也會增加。

相關的數據顯示,從 L2 級提升到 L3 級技術,相關的算例需求會提升 10 倍之多。相應的製造成本,也從 8000 元到 16000 元的水準,增加到了 16000 元到 32000 元的水準。

所以按照這個趨勢,未來具有完全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光是其零件的成本,就達到了 10 萬到 20 萬的水準。如此一來,普通的家庭是難以承受這個價位的汽車的。所以有業內人士就認為,先期推廣應該是商業領域而不是私家車。

再有就是法律層面上還存在大量的不足。因為一旦上升到高度或者完全自動駕駛,操控汽車的不是駕駛員自己,而是駕駛系統,以及能夠控制系統本身的各製造商。

這樣一來,駕駛汽車的主體責任人就發生了變化。如何在法律層面標定好權責的界線,現在各國都還沒有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

比如說自動駕駛汽車撞到人由誰負責?撞到另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又該怎麼區分責任?駕駛途中人和自動駕駛的權責怎麼區分?在未來,這些在法律層面都要清晰的標註出來才行。

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有區別,哪種才是未來?

結語

雖然都在預測,2030 年前後,自動駕駛系統的推廣將會進一步下沉,但是在這之前,各項制度建設都要跟進做好才行。

交通領域的專家也明確表示,未來的自動駕駛其實就三個問題:行駛安全、侵權責任認定和數據安全。

第一個是關於技術性能的問題。第二個是誰來開車誰開負責的問題。第三個則是汽車會不會被第三方操控的問題。

歸根結底,方向盤一旦脫離人手的控制,自動駕駛就得保障各個層面的安全。畢竟,每個人上路都不願意出車禍,更不願意自己的駕駛系統被第三方或者駭客操控,輕鬆實現遙控謀殺。

只有解決了這三個問題,自動駕駛的推廣才能全面鋪開。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tech/584.html

讚!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21日 上午9:18
下一篇 2023年12月21日 下午12: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