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

大秦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

秦二世三年(前 207 年)七月,劉邦帶領的義軍攻下武關,至此函谷關以東的疆域基本脫離了秦朝的統治,掌權的丞相趙高思索再三,下定決心篡位自立,因而派遣女婿閻樂入宮誅殺二世胡亥。面對閻樂的逼迫,胡亥哪裡還有一點君王的樣子?鼻涕橫流的跪倒在閻樂面前,祈求他能夠饒自己一命,甚至甘願出宮當一名普通百姓。趙高會放過他嗎?很顯然不會,而閻樂最大的讓步就是讓胡亥自刎,留有全屍,無奈之下,胡亥被迫拔劍自刎,而隨著他的去世,大秦立刻分崩離析。

這一年是大秦一統六國的第十五年,也是秦始皇駕崩的第三年。和其他王朝覆滅相比,秦朝面對農民起義僅有三年就徹底覆滅,這覆滅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甚至快的有些不可思議。關於大秦崩潰的文章有很多,大體上有幾類,要麼歸咎於大秦制度初立,各方面不成熟,要麼歸咎於秦始皇長期濫用民力,要麼歸咎於二世胡亥的胡作非為和趙高的陰謀詭計,甚至還有始皇密令嶺南大軍不能回援等奇怪的論調。

這些都著眼於大秦是一個初立的新生王朝,但實際上秦國已經立國五百餘年,換句話說幾百年的統治裡,大秦早已積弊太深,最終集中在秦始皇末期爆發。那麼秦朝都有哪些積弊呢?首先就是根深蒂固的外戚勢力。

秦人奮六世之餘烈,終能一統天下,這六世包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加上秦始皇,一共七位君主。其中除了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是盛年繼位之外,其餘君王或者在位時間很短,或者就是少主繼位。比如秦惠文王繼位的時候 20 歲,秦武王繼位的時候 19 歲,秦昭襄王繼位的時候 20 歲,秦始皇繼位的時候 13 歲。

少主繼位導致的結果就是必須依仗外戚的力量來打壓秦國其他公子以及前朝重臣,直接導致外戚的勢力在秦國不斷增長。而這些外戚勢力又基本來自其他諸侯國,如此一來,來自同一個母國的外籍大臣們又會互相勾結以圖壯大實力,最終反過頭來又會利用在母國的政治資源進行運作,然後在秦國內部形成比較固定的親某一個諸侯國的派系。比如在秦武王時期,因為母親惠文后是魏國人,導致整個秦國上下全面親近魏國的情況,秦武王在位不過四年,卻有三年時間會見魏王。

而隨著秦武王的暴斃,出身楚國的宣太后羋八子等楚系外戚運作秦昭襄王繼位,魏系外戚自然不肯坐以待斃,最終引發季君之亂。季君之亂後,秦國的魏系勢力基本被驅逐,得勝後的楚國外戚勢力為了鞏固自身,利用楚系掌權的機會將外戚走向封君化的道路。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 291 年),秦國封君,其中公子芾為涇陽君、公子悝為高陵君、羋戎為華陽君、魏冉為穰侯,號為「四貴」。其中公子芾和公子悝為​秦昭襄王的弟弟,至於羋戎和穰侯則是​秦昭襄王的舅舅,他們是楚系外戚勢力,當年一共封君四位,楚系就占一半,可見昭襄王一朝楚系勢力的強大。

哪怕日後四貴倒台,秦國依舊存在陽泉君這樣的楚系外戚封君,可以說楚系外戚的勢力在秦國已經根深蒂固。而為了一直可以掌握秦國,楚系勢力開始頻繁和秦國公室聯姻,並且把楚國貴族出身的華陽夫人嫁給秦​昭襄王兒子嬴柱,也就是日後的秦孝文王。

大秦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

秦孝文王兒子眾多,加上秦昭襄王待機時間太長,誰也不知道秦孝文王會立那個兒子為繼承人,因而各國開始押寶,以期在秦國能夠占據一席之地。其中最成功的自然是早年入趙國邯鄲為質的公子異人,衛籍富商呂不韋將其視為奇貨可居,大力投資,然後頻繁公關楚系外戚勢力,最終讓異人爭取到安國君的繼承權。

由於秦孝文王在位時間短,秦莊襄王立即上位,而互相輸送利益的楚系外戚、衛籍呂不韋勢力也隨之在朝中上位,而齊籍重臣蒙敖也在這個時間重新站穩腳跟,蒙家世代掌握軍政要職,也開啟秦國重臣世襲化的先河。

當然秦國一貫的外戚封君的勢力也進一步加強,達到了駭人的地步。擁立秦莊襄王的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長期占據秦國丞相的位置,家中蓄養數以千計的門客,而趙姬的情人嫪毐則被封為長信侯,不僅門客眾多,且勢力龐大,一度擁有叛亂的能力,而他也成為戰國時期勢力最大的封君。

除此之外,來自楚系的外戚勢力如昌平君、昌文君依舊在秦國占據高位,可以說秦國的外戚封君化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嚴重擠壓了秦國本國的勢力,早已引起秦國公室和本土士人的不滿。好在這些年秦國對外征戰不斷取得勝利,加上外戚勢力又喜歡重用優秀的外系勢力,讓秦國湧現出不少優秀的人才,促成了秦國的進一步發展。更何況各國也樂得本國勢力滲透到秦國,因而各國雖然合縱,但本意只是壓制秦國而非滅了秦國,因而秦國這些問題沒有爆發。

秦莊襄王三年(前 247 年)五月,年僅十三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但朝中大事皆被呂不韋掌控,僅次於呂不韋的勢力就是嫪毐。隨著勢力的膨脹,嫪毐打算叛亂扶持新的秦王。始皇帝九年(前 238 年),趁著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拿著玉璽叛亂,好在嬴政有所準備,成功誅殺了嫪毐並且牽連了一些附逆的重臣。

嫪毐的叛亂也讓嬴政意識到這些勢力龐大的封君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秦國的統治,既然嫪毐倒台,那麼嬴政的下一步就是清算呂不韋,迫使呂不韋飲鴆自殺。就在呂不韋倒台的時期,負責秦國水利的韓籍重臣鄭國被爆出是韓國為了消耗秦國國力而修鄭國渠的,由此引發了秦國公室驅逐外籍士人的聲討,更迫使嬴政下令驅逐六國食客。

當然秦國公室本意是為了自己上位,但沒想到嬴政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這個禁令取消,秦國公室重臣嘗試上位的夢想破滅。可以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已經剷除了秦國的外戚勢力,甚至為了防止存在新的外戚勢力而避免立后。

但另一方面他也默認了外戚重臣在秦國做大的事實,但為了制衡,秦始皇開始利用自己的內府進行節制,並且阻撓秦國公室的上位,這些行為多多少少打擊了秦國本土士人對朝廷的好感。然後就在秦始皇還在協調朝廷內部的時候,秦國一統天下了,伴隨著一統,大秦開始出現新的問題,這就是不穩的地方。雖然秦始皇平定了六國,但擺在秦始皇案頭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治理六國故地。

大秦帝國滅亡的真實原因。

一開始秦國都是調自己領地的舊官吏前往新占領的地方維持統治,但隨著新占領的地方越來越多,前往新地的官吏越來越短缺,目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只有兩個辦法。要麼和之前一樣,將更多的官吏調過去,一來很難保證官吏的質量,二來很多人不願意離開故土,強制逼迫又會導致大量秦地人的不滿。除此之外,還需要徵召一下當地的士人充數,但他們能不能有效地按照秦地的方法治理當地很難說。

另一個辦法就是王綰提出的在燕、齊、楚等地進行封君,雖然節約官吏,但會步入周朝的老路。其實這兩者就是封建和郡縣的討論,最終秦始皇選擇了郡縣,但因為對郡縣制的大規模上使用還不太熟悉,多少會出現一些不明之舉,又進一步激化當地百姓對秦朝統治的反感。而為了避免地方不穩,秦始皇還頻繁的在各個郡縣巡遊,保證地方能夠順利臣服於秦朝的統治。

但頻繁的巡遊的成本實在太高了,加上大家精力也不足,一次兩次就算了,頻繁巡遊大家消耗精力不談,地方招待也是一筆大的數目,長期累月下來,巡遊的效果不僅大大降低,而且容易引起地方的反感。

也因此在秦始皇末期,朝廷內部又有不少人都提出了封君的言論,但都被秦始皇給否決了。除了調任秦吏之外,秦始皇還大規模焚書,但卻允許一些博士官收藏百家書籍,而且允許他們公開授課,讓博士官進行壟斷知識以拉攏他們所在的地主階級。

地主階級是拉攏了,但天下士人都不滿了,甚至在內部搞出了「始皇死而地分」的讖言。所以在不成熟的郡縣制和秦始皇濫用民力之下,秦朝對地方的統治已經相當脆弱的,也直接導致秦末地方上的大面積附逆的情況出現。

到了這裡,大家看出來秦朝現在的矛盾已經有多深了吧!從秦惠文王開始的頻繁少主繼位讓外戚勢力不斷做大,但他們並非秦國人,只能繼續拉攏外籍士人鞏固自身統治,促使了外籍重臣在秦廷上層坐大,直接引起了秦國公室和本土士人的不滿。加上重用外戚爛封封君,讓這些外戚封君勢力龐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最終被秦始皇團滅。

外戚勢力沒有了,但他們卻完全轉化世襲化和家族化的外姓重臣,尤其是馮、蒙、王三氏,逼得秦始皇用內府制衡。就在秦始皇要制衡的同時,秦國一統天下了,朝廷和地方的矛盾又激化了,和朝廷上的矛盾互相激化,互相影響。

好在大家對秦始皇有敬畏之心,暫時掩蓋了這些問題,但秦二世又是少主繼位,而繼位後朝廷內部又嫌棄新一輪的權力鬥爭,直接導致本來就糜爛的朝廷更爛,脆弱的地方統治更加脆弱。而秦二世有沒有秦始皇的功績,大家對他沒什麼敬畏之心,多方因素下,陳勝、吳廣振臂一呼,秦末農民起義迅速席捲各地,只要義軍只要進入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迅速出現大面積的附逆,也證明了秦朝對於地方統治的薄弱。也因此秦朝的平叛只能調集朝廷的大軍,地方上很難做出像樣的鎮壓,此消彼長下,秦二世只維持了三年的統治。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history/5841.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3月20日 上午11:24
下一篇 2024年3月22日 下午12: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