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星期六:1937年的上海落難嬰兒

血色星期六:1937年的上海落難嬰兒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開始於 1937 年 8 月 13 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 100 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 8 個師團和 2 個旅團 20 萬餘人,宣布死傷 4 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 148 個師和 62 個旅 80 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 30 萬人。

一張命名為「血色星期六」的照片,描繪了在上海南站被炸毀的廢墟中哭泣的一名中國嬰兒,被譽為日本戰時暴行的標誌照片。在淞滬會戰期間日本空襲平民後的幾分鐘,服務於赫斯特公司攝影師黃先生,在上海南站發現了一個受傷的嬰兒,孩子的父母不見蹤影,不知已經是罹難了還是失散了。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令人難忘的戰爭照片之一,也許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新聞場景,它的形象激起了西方國家對日本在華暴力的憤怒。記者哈羅德·艾薩克斯把這個標誌性的形象稱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宣傳片之一」。

記者先用 Eyemo 公司出產的新聞攝影機,拍攝了被炸毀的南站的錄影,接著他用徠卡拍了幾張照片。很快,這些反映中日戰爭慘況的照片就登上了西方報紙的頭條版面,其中包括了上面那張啼哭的嬰兒。這激起了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民的廣泛同情,啼哭的嬰兒也被稱他們為「無母嬰」、「中國寶貝」、「寶貝」。

血色星期六:1937年的上海落難嬰兒

在上海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城市,記錄下戰爭景象的人不光只有西方人,還有許多中國記者。那位親歷了淞滬會戰的記者黃先生當時就是從屋頂走到街上,進入尚在運行的路面電車內。電車迅速駛向已被日軍轟炸為廢墟火車站,當他到達時,注意到車站內的血腥和混亂:

這是一個可怕的景象,到處都是屍體和未死者。死亡和重傷的人躺在鐵軌和平台上,四肢張開躺那裡一動不動。我簡直是被嚇壞了,幸好我的工作幫助我忘記了我所看到的。我停下來重新架設好我的相機,把這些可怕的景象用膠捲記錄下來。我注意到我的鞋子被血液浸透了。我走過鐵軌,在後台燃燒的架空橋梁上拍攝了許多鏡頭。然後我看到一個男人從鐵軌上撿起一個嬰兒,把他帶到平台上。接著,他回去找另一個重傷的孩子。那兩個孩子的母親早已死在鐵軌上,當我拍攝這個悲劇時,我聽到了飛機返回的聲音。很快,我把剩下的幾英尺膠捲用了那位啼哭的寶寶身上。正當我準備向孩子跑去,打算帶他去安全,父親折回來了。這時轟炸機從我們的頭頂上呼嘯而過,萬幸的是沒有再扔下炸彈。

黃先生從來沒有發現過被燒傷和哭鬧的寶寶的名字,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還是死的或倖存下來的。第二天早上,他把徠卡相機拍的電影帶到了中國出版社的辦公室,在那裡他向馬爾科姆·羅斯霍特展示了放大版說:看看這個!

黃先生後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第二天早上的報紙報導說,大約有 1800 人,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都在火車站等候,而日本的飛行員很可能把他們誤認為是正在集結的中國部隊;上海報紙則說,襲擊事件造成的死傷不到 300 人;那年的十月份,《生活》雜誌則報導那場空襲大約造成 200 人死亡。

1937 年 9-10 月,《血腥的星期六》被發表並廣泛傳播。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已有超過 1.36 億讀者看到了這張照片。這張照片被日本民族主義者譴責,認為不真實的擺拍。日本政府在戰後向黃先生的頭上支付了 5 萬美元的慰問金,這相當於今天 80 多萬美元。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history/5881.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3月25日 上午10:38
下一篇 2024年3月27日 上午11: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