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和美國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和美國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1935 年,已經占領東北的日軍開始將侵入的爪牙伸向了華北,意圖蠶食我國的華北地區,引起了國民政府的警覺,並且提出了抗議。在國民政府抗議的同時,日本內部其實也有兩種不同的聲音,第一種就是以石原莞爾為代表的不擴大派。他認為此時並不是出兵的好時機,應當撤出華北,穩住國民政府,然後好好經營東北,將東北變成日本的重工業基地,然後保持和英美的的良好關係,利用英美制衡蘇聯的心思,充當英美對抗蘇聯的前線,然後積累實力和西方對決。

與之相反的就是以東條英機為首的激進派,這一派認為應當全面開戰,爭取三個月內在正面戰場擊敗國軍,逼迫國民政府簽署類似《馬關條約》的和約,攫取更多的利益。相對於石原莞爾的保守穩健政策,東條英機的激進政策得到很多底層日軍官兵的支持,他們認為國軍不堪一擊,完全可以複製甲午戰爭。最終東條英機的主張占據了主流,在他們的把持下,任何退讓和妥協的聲音都被視為賣國,就這樣,日本決定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妄圖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但此時的國民政府可不是清朝,國軍先是在上海和日軍開展激烈地對抗,幾十萬國軍將士硬生生地拖住了日軍進攻的步伐,讓日本三個月內結束戰爭的陰謀破產。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國民政府不願意和談,日本想要複製甲午戰爭來逼迫對方簽訂和約的策略完全行不通,如此一來,日本必然會被拖入持久戰。淞滬會戰後,武漢會戰全面爆發,整個戰爭歷時四個月,粉碎了日本圖謀快速占領武漢的計劃,至此抗日戰爭進入了對峙階段,日本也明白想要靠武力手段已經無法快速借宿戰爭了,日本也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

畢竟日本資源匱乏,長期陷入中國戰場會讓日本國內也陷入物資匱乏的境地,或者選擇結束戰爭,或者繼續打,打到物資消耗殆盡為止。不過如此快速地結束戰爭,日本顯然不甘心,因而有個前提,就是和國民政府談判,索要點代價然後體面地結束戰爭,但國民政府拒絕和談,日本束手無策,直接退出,這批高層會被底層士兵撕碎。至於第二種選擇,日本同樣難以忍受,各種物資嚴重匱乏讓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捉襟見肘,尤其是石油和橡膠,這兩個更是要了日本的老命。

更重要的是之前對自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繼續貿易的美國開始對日本的態度發生了改變。東北因為不是美國勢力範圍,美國自然沒有什麼聲音,但淞滬會戰上日軍殘暴的行為讓日本在西方的輿論地位一落千丈,不少美國民間認識開始要求政府制裁日本,並且開始對中國進行捐贈。但此時的日本不斷進口美國的物資,讓美國賺了不少錢,僅僅在 1937 年,日本就進口了 2.9 億美元的物資,美國官方層面並沒有採取強硬的姿態,只是礙於民間輿論,進行了比較輕的處罰,各種戰略物資照舊賣。

隨著日本開始入侵長江中游的時候,引起了美國的不滿,美國可以容忍日本侵占東北、華北,因為這裡沒有美國的利益,但不能容忍日本入侵長江流域,畢竟這裡是英美的勢力範圍,除了有商業利益外日本還違反了之前簽訂的《九國公約》,違反了門戶開放的原則。鑑於日本的行為,1939 年 1 月,美國以官方的名義給國民政府提供了 2500 萬美元的貸款,這標誌著美國放棄了之前的中立姿態。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和美國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不過美國商人可不希望日美開戰,畢竟日美每年過億美元的貿易額,一旦開戰就會損失大筆錢,因而他們經常遊說美國政府,要求避免對日本的制裁,可以說日美的關係還有一定的迴旋餘地。但隨著戰爭的擴大,這點餘地也沒了。

1939 年 2 月,日軍入侵海南島,並且建立了軍事基地,此舉很明顯,就是要入侵東南亞,這可要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的老命。入侵中國頂多損失一些商業利益罷了,但入侵東南亞,那就意味著西方將會失去最為重要的原料產地之一,這是他們不能容忍的。經過多次警告無果後,1939 年 7 月,美國宣布廢除《日美友好通商條約》,相當於給日本的一次嚴重警告。

美國沒有封死和談的道路,宣布可以給日本 6 個月的條約延長期,在 6 個月時間內,日美將進行和談,如果和談成功,條約繼續,和談失敗,條約廢除。這下子引起了日本不少人的恐慌,畢竟現在日本就是靠美國的物資維持戰爭的,一旦斷了美國的物資,日本將會活生生地被拖死。然而經過他們多次討論,日本居然認為美國不過手虛張聲勢,畢竟日美有著龐大的貿易額,美國商人也不會放棄和日本這個大客戶的,甚至激進派認為應該強硬地回應美國的制裁,讓美國知難而退。好在日本還是有清醒的人,認為通過和談避免日本失去物資的供應,就這樣雙方達成了初步的協議:日本方面需要撤出南;保護英美在華的資產;長江流域對重新對西方開放;美國則會認可偽滿的存在。

但這份明顯對日本有利的和談卻得到激進派的反對,認為這是示弱和讓步,是可恥的。他們一反對,協議自然失效,日美的貿易自然結束了。而隨著德國開始入侵波蘭,日本、義大利和德國正式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這份條約的簽訂標誌著軸心國的正式形成,也意味著日本開始和德國一樣,開始挑戰整個西方規則,美國自然不會容忍。就在德意日結盟不久,美國就宣布對日本鋼鐵禁運,一下子擊中了日本的弱點。

但看到德國節節勝利,日本絲毫不擔憂,既然英國和法國都敗於德國手上,那麼美國也不是對手,趁著他們無暇顧忌殖民地的時候,直接出兵占領他們東南亞殖民地,如果控制東南亞,日本就可以成為資源大國,就這樣,日本率先入侵了越南北部。

不過也有部分認為日本和美國的工業實力相差太大,一旦日美開戰,日本必敗無疑,應當避免現在和美國爆發正面衝突,這個建議得到不少人的贊同,因此日本開始和美國開戰談判。但談判方面,日本又不想做出太多的讓步,更不想放棄到手的利益。1941 年 4 月,日美經過多輪談判,初步達成了《日美備忘錄》:日美不會捲入歐洲戰場,也不會因為德國問題開戰;尊重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美國解除對日本經濟制裁;日本撤軍,但美國需要承認偽滿;日本不會侵犯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

可以說這個協議對日本還是非常有利的,既可以體面退出戰爭,又解除了美國的經濟制裁,但卻引起很多人激進人士的不滿,認為這是妥協。甚至認為如今的美國害怕德意日的結盟,應該利用這個心理以打促和,換取美國更多的讓步,隨後,日本在原先的協議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日本可以根據之前簽訂的《三國同盟條約》履行德國的軍事義務,即可以藉著德國名義繼續入侵東南亞;拒絕從中國撤軍,也不保證門戶開放政策;日本在西太平洋有著優先使用武力的權力。

可以說這份強硬地協議完全超出了美國的底線,不管哪一條,都是美國無法接受的。一開始還打算和談的一些議員看到這個協議後也放棄了和談的想法,認為應該對日本強硬一點,而日本則很樂觀,認為美國民眾反戰情緒很濃,不喜歡戰爭,說不定美國這邊宣布戰爭,那邊就有人彈劾他下台,這些想當然的心思助長了日本的野心。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和美國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1941 年 7 月,日本入侵越南南部,標誌著日本將要入侵整個東南亞,美國也沒有猶豫,立即宣布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並且凍結了日本在海外的所有資產。相比鋼鐵,日本顯然更看重石油,沒了美國的供應,日本國內石油只能使用半年,這下子很多人慌了,慌慌張張想要繼續和美國和談,但日本此前的舉動已經惹惱了美國,美國認為日本一點和談的心思都沒有,與其浪費時間,不如直接行動。看在日本苦苦要求和談的份上,美國扔出了一份協議:日本必須立即撤軍,包括中國和越南,並且和中國進行和平談判;和德國的盟約應該是防禦性而不是進攻性;放棄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在華所有利益,履行門戶開放政策。

很顯然,每一條都是日本現在不能答應的,明知道會得罪美國,也知道打不過美國,但就是沒人敢同意簽字,畢竟簽字就意味著成為代罪羔羊,或者被國民罵死,或者被人暗殺,都是無法接受的。剩下的只有戰爭這同一條路的,而開戰的任務則交給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和激進派相反,山本五十六是比較理智的一個人,反對擴大侵華的戰爭,也反對和德國結盟,更反對和美國開戰,但這樣的妥協觀點自然得不到市場,反而被視為賣國賊。

山本五十六也知道開戰不可避免,因而在 1941 年下半年的時候,山本開始研究和美國的作戰計劃了,但山本經過各種推演發現,美國的工業實力遠強於日本,正面作戰勝算不大。唯一的辦法就是偷襲美國珍珠港這個太平洋艦隊基地,消滅大量的主力,而美國需要一年時間恢復作戰實力,這一年時間內,日本就可以快速占領東南亞,以此逼迫與美國談判。當然,日本對自己的實力也有清醒的認識,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在戰場上擊敗美國,現在能指望的也就德國了,如今德國開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蘇聯節節敗退,整個歐洲已經沒有德國的對手了,能下場的只有美國。

而美國一旦參戰,那麼大部分重心必然會在歐洲戰場,說不定會忽略亞洲戰場,這樣一來,日本就有機會拿著東南亞和美國談判,讓美國承認日本對東南亞的占領,達到「以戰促和」的目的。之前不是沒有例子,比如讓日本崛起的日俄戰爭,沙俄就是因為以戰促和的,放棄了自己在東亞的利益,在歷史的慣性下,日本認為這個計劃可行。1941 年 12 月 7 日,經過精心準備的日本海軍成功偷襲了珍珠港,美軍毫無防備,倉促反擊,先後死傷 3600 多人,損失慘重。雖然大獲全勝,但日本顯然低估了美國的戰爭決心,珍珠港事件不久,美國立即宣布對日本作戰,這顯然出乎日本的預料。

此一時彼一時,美國又不是沙俄,當時沙俄國內矛盾積壓,西邊還有德國和奧匈帝國,內憂外患下,哪怕沙俄實力強於日本,但也害怕陷入持久戰引爆沙俄內部危機,因而寧願放棄了在東亞的利益也不願意和日本死磕。美國經濟的大蕭條也從羅斯福新政下慢慢恢復了,加上工業能力冠絕全球,絲毫不怕持久戰,也不怕因為持久戰引爆國內革命,畢竟美國沒有這個基礎。

和日本一樣,這場戰爭也是美國的國運戰爭,打贏日本和德國,美國就可以問鼎世界霸主的地位,因此這個戰爭必須打,而且也不怕陷入持久戰,更不需要妥協或者和談,直到把對方打到無條件投降為止。可以說從決定偷襲珍珠港那一刻,就預示著日本後來的命運。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history/6061.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4月4日 下午4:43
下一篇 2024年4月5日 下午2: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