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大明》:六個故事聚焦明朝六個歷史。

《顯微鏡下的大明》:六個故事聚焦明朝六個歷史。

最近連讀了馬親王的三本書,分別是《長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點煩》、《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的荔枝》前面已經寫過一點介紹,《太白金星有點煩》後面再慢慢補上,下面是介紹第三本《顯微鏡下的大明》。

《顯微鏡下的大明》裡講述了六個真實的故事,他們的分別為:《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干院律政風雲》《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胥吏的盛宴–彭縣小吏舞弊案》《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

這六個故事各自聚焦了明朝六個歷史方面,深刻揭示了明代社會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徽州絲絹案凸顯了地區間利益衝突的尖銳性,龍脈保衛戰則展現了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激烈較量。楊干院律政風雲通過一場官司的較量,映照出兩個團體間的激烈對抗。黃冊庫的興衰歷程更是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代行政技術的局限,以及行政制度設計中的不足和體系性危機。彭縣小吏弊案揭示了基層胥吏的腐敗與危害,而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則令人痛心地描繪了普通民眾在權力鬥爭中的悲慘遭遇。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的領導下,從一個滿目瘡痍的元朝廢墟中崛起,歷經十餘載的辛勤耕耘,終成大器,實現了國家的復興與強盛。這一成就,無疑彰顯了朱元璋非凡的治國才能。更為難得的是,他在位期間,對大明王朝的各項制度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與梳理,從基層到中央,均進行了系統性的最佳化與升級,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制度體系。其中,戶籍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更是成為這一時期的標誌性成果。在學習大明王朝的歷史時,我們不難發現,皇帝的名字及其之間的輩分關係、親疏關係,都被精心編排,形成了一個清晰且易於記憶的譜系。這一細節不僅體現了明朝在制度建設方面的嚴謹與完備,更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明朝在法制建設、歷史傳承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顯微鏡下的大明》以《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開篇,毫無疑問是這本書的重頭戲。在明朝萬歷年間,數學學霸帥嘉謨在做題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項不公的稅收制度。他勇敢地提出質疑,並向上級遞交了詳盡的報告。他不僅指出了問題的存在,更巧妙地把握了訴訟的關鍵,迫使上級不得不採取行動。儘管從表面上看,這僅僅是一起涉及幾千兩白銀的稅收案件,卻在徽州府掀起了長達數月的軒然大波。隨著案件的深入,亂民、縣官、州府、戶部、首輔乃至皇帝等各方勢力為各自的利益展開了激烈的博弈。徽州五縣之間互相推諉,誰都不願承擔額外的稅負。他們甚至動用了最高級的政府檔案「黃冊」作為證據,但都無濟於事。由於地方納稅和臨時稅的重壓,加之大部分稅額被各級官員中飽私囊,民眾負擔日益加重,民怨沸騰。政府在面對這種局面時顯得束手無策,最終導致了調控失靈,社會動盪不安。這一案件背後所反映出的是當時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它並非孤例,而是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從帥嘉謨這一普通百姓的勇敢行為中,我們不難看出大明底層民眾的不屈與抗爭精神。他們面對不公,敢於挺身而出,為民請願,這足以證明大明底層百姓的錚錚鐵骨。同時,這一案件也預示了大明王朝日後的衰落與滅亡。

《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這段初讀時,感覺保衛龍脈這件事有些滑稽?但不過作者說了:「讀史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輕易把古人當白痴。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歷史,和當時人的視角不同,獲得的資訊亦不同。如果設身處地去想,就能明白,很多看似愚蠢的舉動,自有其邏輯和動機。」於是代入視角去看,婺源知縣譚昌言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官贖,士紳們能保住龍脈,灰戶們可以得到銀錢,官府解決了問題,而石灰的來源由周邊非龍脈地區提供,可謂是皆大歡喜。讀到這裡,感覺這個解決方案好像非常周全,那還會有什麼問題呢?接下去讀到了灰稅,那麼這跟上個絲絹稅的故事一樣,也是稅收帶來的問題,又是人性的問題?利益決定人性?回到題目上看到「筆與灰的抉擇」,我想或許是因為石灰禁不了,士紳與灰戶之間的鬥爭持續存在,士紳在付出巨大的代價後最終取得勝利,但到最後發現科舉其實與龍脈無關。在看古今,歷史是否就是一個不斷重複的輪迴,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性的本質和利益的糾葛似乎從未改變。

《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這個故事說的是羅家與楊干院之間的恩怨。大明南直隸徽州府的歙縣,以黃山為驕傲的地標。然而,在嘉靖年間,這裡發生了一場轟動一時的官司,主角是黃山腳下的楊干禪院與羅氏一族的祖墳。原本和諧共處的兩者,因祖墳產權問題突然產生了激烈爭執。楊干禪院的高僧法椿,憑藉其在徽州府僧綱司的從九品官職和實權,欲將羅氏祖墳遷出,獨占寺廟。羅氏一族則誓死捍衛祖墳,雙方因此展開了長達八年的官司之戰。在這場官司中,雙方各不相讓,法椿利用權勢收買證人、賄賂官員,甚至製造偽證和殺人滅口,企圖一舉擊垮羅氏。而羅氏一族雖官運不濟,卻憑藉堅定的信念和勇氣,與法椿鬥智鬥勇。官司越打越大,共涉及七樁案件,多次反轉,成為當地一大奇案。最終,羅氏一族在嘉靖皇帝的支持下,成功打贏了這場官司,維護了家族的尊嚴和祖墳的權益。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講述一個坐落於後湖(玄武湖)中的冷門機構,大明黃冊庫從建立到衰敗的全過程。這座坐落於後湖(玄武湖)的冷門機構,曾是大明王朝基層統治的堅實基石,其興衰也映射出明代社會的變遷。太祖皇帝朱元璋,為了深入了解天下戶籍情況,以便於更高效地管理調配資源,創立了黃冊庫(戶籍庫)。他的設想精巧且長遠,從洪武三年開始實施戶貼制,初步掌握了人口情況,而避開了土地這一敏感領域。待大局穩定,洪武十四年,黃冊的編纂工作正式啟動,標誌著檔案管理進入了全新的階段。到了洪武二十年,經過精心的準備,魚鱗圖冊問世,至此,土地也被納入了政府的嚴密監管之中。黃冊、魚鱗圖冊以及里甲制,這三者相互關聯、互為支撐,共同構建了大明王朝精細的控民體系。這種細緻到每戶每地的管理模式,在歷朝歷代中都是罕見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黃冊的申報和審核工作逐漸變得勞民傷財,其費用全部轉嫁到了百姓身上。更糟糕的是,明朝中後期,篡改黃冊數據成為了權錢交易的工具,讓原本公正的制度淪為腐敗的溫床。朱元璋在建立黃冊庫時,對於其運作的財政支持並未作出明確的規劃。這導致後期黃冊庫的資金鍊斷裂,管理人員不得不採取「糾錯付錢」的方式來維持運營。在這種制度下,百姓的辛苦錢被大量吞噬,政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朱元璋制定的政策無疑是深思熟慮、精細入微的,然而,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可靠的執行。隨著他的離世,這些政策逐漸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撐。封建王朝的人治弊端逐漸顯現,皇帝的強大與否直接關係到政策的實施效果。大明王朝的亂象,已然是風雨飄搖的預兆。如今回望這段歷史,我們不禁為大明黃冊庫的興衰而感慨。它曾是大明基層統治的支柱,卻也因各種因素而走向衰敗。

《顯微鏡下的大明》:六個故事聚焦明朝六個歷史。

《胥吏的盛宴-彭縣小吏舞弊案》則更讓我咋舌:這此案涉及的金額不過幾錢幾兩,案件本身既無曲折離奇的情節,也無詭譎兇殘的描繪,其影響範圍也相對有限。然而,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反映了明朝官場的日常現實。這些小小的胥吏,一旦手握微末的權力,便不會放過任何逐利的機會。而百姓則如同砧板上的魚肉,無處可逃,只能任由他們盤剝。這種細緻無聲的冷漠與悲哀,如同蟻噬般不斷侵蝕著社會的根基,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底層社會的崩潰,最終敲響了大明王朝的喪鐘。一個王朝的興衰,往往不在於外敵的侵擾,而在於其內部的腐朽與潰敗。

《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則講述了另一個令人痛心的故事。四條無辜的生命,因一位錦衣衛校尉的私慾而遭到誣告。這位校尉因垂涎有夫之婦的美色未遂,竟在半年後編造謊言,誣告婦人與其夫婿有染,並伙同他人害死丈夫。此案經過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覆審,正直的薛瑄雖察覺冤屈,卻因此招致同僚的怨恨。皇帝親自介入後,經過御史潘洪的查證,婦人終被證實無辜。然而,皇帝對處理此案的過程不滿,決定處罰涉案官員。這一決定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薛瑄等官員受到牽連,甚至面臨死刑的威脅。在多方求情與皇帝的考慮下,薛瑄雖倖免於難,被削官為民,但四條無辜的生命卻已無法挽回。此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但真相卻逐漸被埋沒。隨著景帝的即位,朝臣們開始清算王振的罪孽,錦衣衛指揮馬順在午門被活活打死。薛瑄雖被重新啟用,先任南京大理丞,後轉為北京少卿,但他在之後的一次朝廷鬥爭中也遭遇了誣陷。由於他不得人心,老百姓對他被誣陷也並不同情。然而,薛瑄卻不計前嫌地積極營救被誣陷者,這一舉動再次觸怒了皇帝,最終他也選擇了告老還鄉。四條冤魂在這場朝廷鬥爭中被白白犧牲,他們的故事在後來的筆記中被忽視,一句控訴和吶喊都不曾留下,就這樣隱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了。

中國很多古代史料,往往只記錄大要而忽略細節,重結論而輕過程,多高層而少下層,所以很多事件–尤其是民間的事件–記錄語焉不詳,框架雖在,細處缺失。後世之人,只能從字裡行間的蛛絲馬跡去猜測。像徽州絲絹案,在《明實錄》裡只有一句描述。光看那個,研究者恐怕只會當其是一場普通民變,一掠而過。也佩服馬親王的想像能力,僅僅靠著文獻中的一句話,就能夠寫成一個膾炙人口的好故事,讓人讀起來直呼過癮!

《顯微鏡下的大明》摘抄的一些句子:

1、大明官場有一個特點:上頭重視什麼,下面未必會重視,往往得三令五申;但上頭如果不重視什麼,下頭立刻心領神會,迅速廢弛,墮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2、大明地方官員一向的治政思路是以穩定為主,不出事什麼都好說,至於講不講道理還在其次。下頭老百姓們也明白這個邏輯,所以碰到什麼糾紛,不用管有理沒理,先鬧一陣。鬧成了,官府往往就會按鬧分配;鬧不成,也是法不責眾嘛。

3、為了保證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大明)朝廷並不在乎犧牲掉社會活力和個人自由。

4、官員的辦事原則是:拿住首犯,略施薄懲,以嚇阻壓制為主,不求根治問題,只要別在我任內出事就好。

5、讀史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輕易把古人當白痴。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歷史,和當時人的視角不同,獲得的資訊亦不同。如果設身處地去想,就能明白,很多看似愚蠢的舉動,自有其邏輯和動機。

6、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府講空話的調門越高,越說明他們不打算幹實事。

7、這些案子都不是大案,案情也不曲折,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四川官吏、平民的日常生活、經濟物價、風土人情,甚至還能看到很多當時社會上的潛規則。不記得 19 世紀哪位法國小說家說過,想要了解一個社會的形態,去法院裡坐幾天就夠了,那裡是最容易看到人生百態的地方。

8、但如果真以為是敷衍,那就太小看大明官僚們的用心了。為官之道,講究「默會於心」,很多事情不可明言於口,只能在細微處去自己揣摩。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history/6486.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5月8日 上午9:05
下一篇 2024年5月10日 下午5: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