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誇獎孩子才能起到鼓舞孩子的目的。

正確的誇獎孩子才能起到鼓舞孩子的目的。

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新聞。一個媽媽看到兒子「破天荒」主動坐在書桌前做題,很開心,但她沒有說話,而是到牆壁貼的紙上去找合適的「話術」,讀道:「你竟然在我沒說之前就做好了,真是太好了。」隨後,她看到了桌上的捲紙,語文 100 分,數學卻只考了 83 分,一邊嘟囔著:這有點偏科啊,一邊又去「找答案」,對孩子說:「別急,一步一步來,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小男孩聽後眉開眼笑,直呼:「謝謝媽媽的鼓勵。」

這種「照本宣科」式夸娃看起來很方便,父母不用費腦筋措辭,輕鬆就能誇到點子上。不少網友對這個「秘籍」很感興趣,紛紛在評論區求完整版。然而,也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截個屏去 PUA 我家老二,老大才不會信這些鬼話;之前我夸 11 歲的兒子聰明,他居然說我罵他;我要是這樣說,我兒子會認為我在陰陽怪氣地嘲諷他,更生氣了。

看來孩子的情況千人千面,夸孩子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關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前一陣給女兒報了口才班,為了讓她保持興趣,我開啟了誇誇模式:直接誇:女兒讀完一段我會說,你真棒啊;捧著誇:背完一個繞口令,我就誇她真厲害,剛學就能說這麼好。隔空夸:在和別人聊天的過程中,當面誇她:老師說學幾年的孩子都沒有她說得好,還說她有天賦呢。

剛開始女兒很開心,每次上課都很積極。後來再聽到我這樣說時,她卻很反感:媽媽你別說了,我沒有你說的那樣好,我班同學比我厲害多了。我立即反駁:「你才學幾節課,你以後一定能趕上她們。」女兒沉默不語。晚上,我見她在準備口才課的稿子,可是背了幾次還是磕磕巴巴,我又去鼓勵:「媽媽相信你一定行。」誰知這句話卻讓女兒直接崩潰,向我吼道:「哪有你說得那麼容易,你就知道說風涼話。」我愣在那,想不通,明明每句話都在誇她、鼓勵她,為什麼她卻不接受?

這樣的情況不只在我身上發生。著名兒科專家在和孩子相處時,也因為「誇獎」惹惱過孩子。有一次,他兒子花一下午時間,用機械拼裝玩具「製作」了一個會動的機器人,然後興沖沖地給他看。結果他在忙,就隨口說了句:「嘿,真棒!」沒想到他兒子的高興勁一下就沒了,憤憤地回道:「哪裡棒了?」孩子的這句質問讓他摸不著頭腦,也讓他開始反思自己一直以來和孩子的說話方式。為什麼我們的誇獎,卻換來孩子的反感呢?直到看完電影《墊底辣妹》,我才明白了問題所在。

玲司本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可上了高中之後,便沉迷遊戲。補習班的坪田老師在和玲司媽媽溝通後,發現了其中的原因。原來,玲司媽媽家祖上三代都是律師,她希望玲司將來也能成為律師,故而經常這樣說:這孩子很聰明,只要他想做,一定能做到。「只要做就能做到」這句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因為一旦失敗,不僅會破壞自己在媽媽眼中的正面形象,還會顯得自己很無能。所以他們寧可不做,也不願去冒這個風險。

正確的誇獎孩子才能起到鼓舞孩子的目的。

這句話點醒了我。事實上「吹捧式」誇獎往往並非出自父母真心,而是夾雜著父母對孩子的隱形控制。我希望透過誇獎讓女兒愛上口才課,玲司媽媽盲目誇獎兒子,只為他提高成績,今後考大學、當律師。當誇獎不再是對孩子的進步和成長表達真誠的情感,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孩子必定不會「買帳」。

另一種讓孩子非常抗拒的誇獎方式,是「敷衍式」誇獎。英國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其著作《讚揚與責備》中提到幾個真實案例:5 歲的梅芙聽到祖母看到她的作業本後,用誇張的語氣說「做得真好」時,忽然號啕大哭;7 歲的斯蒂夫在母親誇獎他新捏的泥人「真漂亮」之後,一拳打扁了泥人;當媽媽對她 14 歲的女兒愛莎說「我的寶貝真可愛」,愛莎卻厲聲回答:「你真蠢!」

孩子的這些反應讓人無法接受,而作者通過與孩子面對面的溝通,發現了孩子們的「苦衷」。梅芙對祖母過於明顯的熱忱很不解,她想:祖母看出了什麼我不知道的東西嗎?我根本看不出它好在哪裡,下回要怎麼做才能再得到誇獎呢?斯蒂夫認為,母親的讚揚更適合應付一個初次嘗試捏泥人的小小孩,而她需要的不是一句泛泛的讚美,而是更具針對性的評價。

而正處於青春期的愛莎說:「媽媽根本不了解我,憑什麼來誇獎我?我已經長大了,一定不是小時候那種可愛的感覺,要是她仍然那樣認為,那我真是太失望了。」孩子們需要的是父母「看見」此時此刻的自己,給予發自內心的欣賞,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不走心」的誇獎。

史蒂芬·柯維先生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講述了他育兒過程中「踩過的坑」:他的小兒子成績很差,甚至看不懂試卷上的問題。與同學交往時也不成熟,經常弄得周圍人很尷尬。打棒球時動作不協調,往往在投手投球之前就揮動球棒,招來他人的嘲笑。他和妻子想幫助孩子,決定採用積極的態度來激發他的自信心:「加油,孩子,你能辦得到!我們知道你行!」只要他稍有進步,他們就大為誇獎。

但他們所有的努力卻都徒勞無功,孩子總是哭著說:「我不行,我永遠都學不好。」後來他們夫婦反躬自省後突然意識到,他們對兒子往往「言不由衷」。其實在他們內心深處,的確覺得兒子那些方面「不如常人」,所以無論他們多麼注意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效果都十分有限。有句話說的好: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真誠的誇獎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只有父母發自內心的語言,才能讓孩子從中獲取能量,有勇氣去面對挑戰。

正確的誇獎孩子才能起到鼓舞孩子的目的。

那麼,什麼樣的誇獎才能真正夸到孩子心裡,起到鼓舞孩子的目的呢?美國教育專家阿黛爾法伯建議父母:多採用描述式表揚誇獎孩子,並給出三個方法。

用明確誇獎代替含糊評價

阿黛爾說:表揚的第一原則就是,讓對方知道,他因何而值得表揚。在《爸爸去哪裡 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都會採用描述式表揚給予每個孩子很具體的誇獎:

他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誇獎康康在自己完成任務之餘,還一直幫助其他弟弟妹妹。在這些具體的誇獎中,孩子明確地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並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行為被看見、被認可,讓他們的心中充滿力量。

用具體感受代替空洞的好壞評價

一個小女孩曾把她的畫給阿黛爾看,阿黛爾說,「真好、真漂亮」。小女孩聽後有些失望。阿黛爾注意到了,但那幅畫完全是亂塗亂畫,她實在是「無從誇起」,只好硬著頭皮接著說:「我看到了彎曲的線,還有許多藍色的地方,這讓我想起了風和大海。」誰知,小女孩的眼睛明顯亮了起來,興奮地說:「對對」,然後指著一個不起眼的小方形,說:「你看到這個了嗎,這是一條小魚!」接著她又畫了更多的圖案,這幅畫也變得豐富起來。相比空洞的評價,阿黛爾詳細描述這幅畫中的資訊,讓小女孩真正感受到了自己被關注,她更加努力地想把畫畫得更好。

描述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一次吃飯時,阿黛爾告訴丈夫,女兒米婭在圖書館表現得很好。米婭聽到了卻憤憤地否定,「我才不好,我把書弄在地上了,還一直很吵。」彷彿就是要證明媽媽說的不對。於是阿黛爾改變了說法,繼續說:「米婭幫助自己搬了很多書去樓下,還幫忙檢查書目,讓自己輕鬆了不少」。聽到這,米婭害羞地抿嘴笑,搶著說,「我還幫一位大肚子媽媽推門了呢!」當阿黛爾透過描述米婭的行為影響來表揚她,米婭也開始接受並表揚自己了。

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需要別人指出她行為的具體影響,才會感覺到自己行為的意義,才會知道自己做得真的很棒。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過:「一個孩子需要誇獎,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樣的重要」。

誇獎是一門藝術。它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目的和需求,而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自身價值;它不是為了迎合孩子而隨意說出的語言,而是父母真正「看到」孩子後,發自內心的稱讚。恰當的誇獎傳遞出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信心和滿滿的善意,願我們都能學會如何誇獎孩子,助力孩子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baby/3929.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2月1日 下午6:32
下一篇 2024年2月3日 上午10: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