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棉花:中國農村人九十年代最大的收入來源

種棉花:中國農村人九十年代最大的收入來源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小時候見慣了父輩們種田的辛苦,雖然網路上有不少關於種田的影片,說實話,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是無法體會到種田是多麼累人的事。

而這種其中印象最深刻、自己參與最多的就是種棉花了,這是九十年代廣大農村人最大的收入來源,但也是最辛苦的一件事,從春天一直忙到秋冬,別看忙了大半年,但賣棉花後的毛收入也就幾千塊而已。

一般過完年後不久,大家就開始為今年的種棉花進行準備了,天氣稍微暖和的時候,父母就會去田裡挖育苗的池,方言叫「缽池子」,都是人工一鏟子一鏟子挖,挖好後還需要鬆土,方便日後打「營養缽」。

所謂的「營養缽」其實就是培植棉花種子的土方塊,和煤球差不多,但比煤球高一點,也小一點,中間是凹下去的,方便把棉花種子放進去。等這些忙完後,大概三月中旬,就要開始打營養缽了,因為培育苗的時間匆忙,大部分家庭都需要找人幫忙,親戚多的,可以互相幫忙,如果沒有多少親戚,只能花錢喊人了。

而打營養缽的同時,還需要人育種,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幫忙了,雖然當時年紀小,但大人都會讓小孩子們在營養缽播撒棉花種,一個裡面放一個。等整個缽池子都播種完畢後還需要撒土、澆水、覆蓋薄膜升溫,等待棉花中發芽。

等待出芽的時間算是種棉花過程中稍微輕鬆的一段時間了,這個時候只需要每天去田地裡看一下,看看種子有沒有發芽,如果沒有發芽那就完蛋了,得馬上重新搞,耽誤了時間今年就沒其他收入了。發芽了後如果溫度太高還需要打開薄膜,防止燒死幼苗,到了晚上又得封住薄膜,防止凍死。五月份左右,棉花苗已經長到七八公分了,這個時候就需要移植到田裡。

當時農村有兩大經濟作物,除了棉花就是大麥,可以輪替播種,此時大麥還未成熟,大概有小孩子那麼高,可以先忙棉花移植。

當然移植也需要人幫忙,而且更累人,首先缽池子裡需要一個人專門將這些營養缽一個一個剷出來,又需要一個人一擔子一擔子的挑到對應的田裡,還需要一個人用工具打出一個一個和營養缽大小的洞,其他的人則需要將營養缽放入洞內,最後還需要人鋪土、扶正。

至於我這樣的小孩子,要嘛負責將營養缽放入洞內,要嘛就是負責鋪土、扶正,全程參與。五月份的時候,溫度其實已經不低了,偶爾會出現溫度很高的情況,一身汗加上周邊半人高的麥子,說不出的燥,甚至觸碰麥子後還會搔癢,非常考驗人的體力和忍耐力,土地裡裡刨食大概就是這樣吧。

棉花育苗這麼多步驟繁瑣又累人,但卻可以保證種植棉花的成活率高。移植棉花苗後,接下來大人們就要忙收麥了,暫時沒工夫管棉花苗,但也需要去田地裡看看,看看有沒有移植後不成活的,如果有枯掉的還需要重新播種,當然基本都是之前缽池子裡剩下的,如果沒有,和周圍鄰居要幾棵也行。

種棉花:中國農村人九十年代最大的收入來源

等麥子收割完畢,有需要去田裡看顧棉花苗了,和棉花苗同時生長的還有各種雜草和野菜,這就需要大人們每天帶著鋤頭去田地裡除草,當然肯定不是除一遍,雜草生命力頑強,哪怕除掉了,還是會瘋長,要經常除草。

除草其實也是一個累人的事,一除就是彎腰一整天,長期下來,腰都受不了,很多人腰椎的毛病其實就是這樣長期除草帶來的。當然除草之外還需要打農藥,種棉花的人都知道,棉花有個非常厲害的天敵叫棉鈴蟲,這東西真的非常厲害,吃棉桃讓棉桃徹底爛掉,需要打農藥除掉它們。

但長期播撒農藥後,棉鈴蟲的抗性越來越高,需要打的次數越來越多。炎炎夏日,父母一早就得趁著早晨還涼的時候去田地裡打農藥,來來回回一打就是一上午,回來後身上混雜著藥水味和汗味,哪怕洗了個澡,身上還是有味道。

九十年代早期,農藥機還是舊式的那種,噴頭小,容量小,還需要手動搖,一打就是一天,後來買了新的農藥機才好一點,容量大的同時重量也不輕,只能由父親打農藥了,一天下來,雙肩幾乎都是血印子。

夏天雨多,棉花開始快速長大,枝丫也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就需要打杈、掐頂等等,讓棉花結出更多的棉桃,在田地裡一遍又一遍的走,再辛苦也無所謂,畢竟棉桃多意味著可以收的棉花多,錢也就越多。

說實話棉桃開花其實還是很漂亮的,顏色也很多,放到現在,肯定有人會拍了發朋友圈,但當時大家哪有心情觀賞這些花朵,大家關心的唯有收成而已。過完整個夏天,棉花終於吐絮了,也意味著一年裡最累人和最忙的時候到了。

一般九月份就有人開始拾棉花了,通常都是把布兜扎在腰間,一隻手握住棉花枝,一隻手採摘棉絮,防止碎葉子掉進棉花裡,碎葉子太多就賣不出好的價錢。到了十月份是拾棉花最繁忙的時候,這個時候雖然還有點熱,但有早晚涼,而且雨水少,為了盡早採摘,也為了在早期價格高的時候賣,基本都是全家出動從早到晚拾棉花。

這個時候就算最頑皮的孩子也需要老老實實跟著父母在田地裡拾棉花,對於城市裡的孩子來說,七天的國慶節是最開心的時候,對於農村孩子來說,七天的國慶節就是去田地裡勞動的時候,一拾就是一整天。

有時候父母為了激勵孩子,要嘛買零食要嘛給錢,在零食和金錢的誘惑下,孩子往往干的非常起勁,而且這段時間也是父母對孩子要求最鬆的時候,一切都為了拾棉花。當然靠兩三個人拾棉花是不夠的,要嘛找親戚幫忙拾,要嘛花錢喊人拾,大都是婦女。

所謂三個女人一台戲,幾個婦女一起在一起,田地裡嘰嘰喳喳都是聲音,家長裡短,風言風語,相當於各種情報的匯總,一起說說笑笑,做事也很快。

拾好的棉花水分很多,需要曬乾,每天家家戶戶門口都會鋪滿了晾曬的棉花,白色是當時農村最多的顏色。等晾曬差不多了,就到了賣錢的時候了,一般初期價格比較高,這也是很多人急忙忙採摘的原因,當時每個鎮都有一個叫花站的地方,專門收棉花。

至於價格,印象中都是幾塊錢吧,後期價格走低,不過每年都不一定,有時候後期價格反而高,因而有很多人就壓著棉花不賣,等價格適合的時候賣出去。那段時間,大家問的最多的就是你賣了幾塊錢,我賣了幾塊錢,價格高的臉上充滿笑容,價格低的懊悔自己為什麼等,雖然只有幾毛錢的差價,但那麼多棉花算下來就是好幾百了,肯定心疼。

當然不是送往花站就能立即賣的,要排隊,要擠進去,花站裡匯集了全鎮的農民,大的小的,男的女的,一大早就帶著棉花趕到花站裡,這人一多,推搡聲、吵鬧聲不絕於耳,大家只為能盡快的賣掉好拿錢。有的人老老實實排隊,有的人就動了歪腦筋,比如某個腦袋比較機靈的人,和花站負責人說自己母親去世了,需要立即趕回去,希望能夠插個隊提前賣掉。

種棉花:中國農村人九十年代最大的收入來源

負責人一聽,家裡有人去世,這可是個急事,馬上讓他插隊賣掉了棉花,然後那個人輕輕鬆鬆的賣了棉花。實際上這個人母親早去世多少年了,純粹編個理由騙那個負責人罷了,而這件事成為一個段子在我們當地廣為流傳,都過去二十多年了,我伯伯還當笑話講。

棉花不是賣一次,拾棉花也不是一輪,第一波上市後,還需要繼續採摘,一直忙到十一月份。這個時候天氣已經冷了,大家還是堅持在田地裡拾棉花,不過此時的棉桃因為天氣寒冷加上沒有營養,頂多勉強裂開罷了,需要手掰開,手到處都是被枝丫剮蹭出來的粗糙劃痕,甚至在冬天落下凍瘡的毛病。

有時候大家冷的受不了,就將半開的棉桃採摘回去,先放在陽光下曬一曬,等裂開差不多後就依著牆根曬著太陽剝棉桃,要麼就是吃完晚餐後大家就圍在一起閒聊拾棉花。

相比田地裡走來走去和彎腰,坐在家裡拾棉花已經很輕鬆了,甚至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摘,往往能摘到八九點,第二天也是如此,而我做完作業後也需要幫忙採摘,順便還能看看電視,這個時候,大人們絕對不會反對的。

只是這樣剝出來的棉花因為品相不好,價格更低,但大家還是不放過任何一個棉桃,畢竟他們就是錢,哪怕一分錢也是好的。到了十二月初,田地裡基本上就沒有棉花了,大人們就需要進行收尾的工作,也就是把棉花杆子拔掉,騰地方種麥子。

由於棉花根很深,大家需要用專門的棉花夾子來夾出來,扔在地上晾乾。等晾乾差不多後就需要找人挑回來當柴火燒,這可是一項重體力勞動,田地離家近還好,離家遠就需要一擔子一擔子挑回來,一般三四個人挑,然後兩個人在屋後疊起來,方便日後扯下來燒。

當時家家戶戶屋後都有一個這樣的柴火堆,雖然有煤氣灶,但煤氣也不便宜,大家普遍還是用土灶燒飯,棉花杆就是最好的柴火。等棉花杆都疊好,小麥種植好了,一般就進入臘月了,而這個時候,大家才能真正的休息開始忙年。

從二三月份到十二月份,大家的精力全花在了種棉花身上了,但辛辛苦苦大半年,收成頂多幾千塊,這還是毛利潤,沒有算其他成本進去的,但即便如此,種棉花已經是當時最好的經濟收入了,其次就是麥子,兩個加起來,才能維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

但隨著棉花價格越來越低,外出打工熱潮的興起,農村越來越少人去種費力費時的棉花了,印象中 10 年後大家普遍開始不種棉花了,田地全給大老闆們承包去種西瓜之類的東西。和以往相比,農村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忙了,每次回去,男的基本出去打工,女的基本在家,照顧孩子,忙忙自家周圍的小田地,剩下的時間基本都是打麻將了。

某次回去,我路過一個花站,曾經人擠人的花站現在已經破敗不堪,也沒人管,也沒人拆,偶爾殘留的字體才能讓人依稀記得這裡曾經有多熱鬧。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culture/3909.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2月2日 下午12:16
下一篇 2024年2月4日 下午12: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