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父母怎麼做比怎麼說更重要。

真要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父母怎麼做比怎麼說更重要。

家長們湊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口算題卡不能停,每天在練;閱讀理解每天一篇,寫完還要把文章解析讀透;英語天天讀,古文、古詩天天背。聽得出來,家長們很得意自己的安排,也不滿意孩子的表現:覺得他們不努力,所以做不對題;明明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完了一套卷子,不誇獎就算了,卻懷疑孩子是想趕緊做完出去玩;有幾天因為外出沒完成計劃,就被說成是一直打破計劃。

家長比自己上學時期更多地做著學習的計劃,越俎代庖的同時也在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其實,很多孩子的內驅力就是這麼被破壞的。沒有內驅力,孩子是不會積極主動去學的。想讓孩子改變,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可以試試以下三種方法。

給孩子自主感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一提學習總是覺得反感、總要被逼著被監督著?為了讓孩子做好,在一邊監督、輔助;為了讓他少犯錯,一遍遍提醒;為了讓孩子不走彎路,提前安排好學習任務。其實有沒有想過,是因為大人總在「插手」,讓孩子誤以為「學習並不是我自己的事」,從而缺少自主感。

什麼是自主感呢?就是自己能決定一些事情。畢竟,自己能做主的事情才是自己的事情,也才能談「自控」「自覺」。學習上的自主感,是孩子自己能決定學習上的一些事情直到把學習完全當成自己的事,從中感受到歡喜和滿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內驅力」。

內驅力一旦被激發,根本不需要父母過多地督促和安排。所以,生活裡,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機會做一些決定。比如放學回家先寫作業還是先玩、先修整,以及到底是先寫語文作業還是數學作業。比如讓孩子自己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並在實踐中修改。甚至可以從讓孩子決定買什麼顏色的筆袋、書包開始,從讓孩子決定選什麼課外書來讀開始。

不過,從被安排到自主安排,是需要一個過程來適應或者說是來「試錯」的,並不會一蹴而就,但是踏出第一步看到的就已經不是原來的風景。

真要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父母怎麼做比怎麼說更重要。

創造好的體驗,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好

兒子一度想退掉自己的圍棋興趣班,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當初那麼喜歡圍棋,甚至現在依然對各種棋類的遊戲很感興趣,天天纏著爸爸跟他一起下象棋、鬥獸棋,為什麼不想再繼續學圍棋了。

直到有一次上課,天氣實在太熱,老師邀請在教室外等著的家長去教室後排坐著吹空調。再一次看見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我頓悟他的態度反差為何如此之大。

複習上節課知識時,他明顯不敢舉手回答;老師指出他問題時,他總是一臉驚恐;課堂練習時,他們對弈三盤,兒子輸了兩盤。他的關注點一直在,「我錯了,我輸了,我不行,我根本學不會」上。對一件事沒有良好的體驗,總在恐懼、失敗和自責中,是沒辦法讓人繼續熱愛這件事的。

以前兒子學哪一課,我和爸爸也會跟著學,家裡基本每天都有固定的圍棋時間。因為是入門的知識,我們即便不在課堂,隨便檢索一些方法,和他下棋也能游刃有餘,甚至能做到故意輸給他。他的每個知識點都能被反覆運用到,自然會瞭然於心。

不過,隨著孩子學習的加深,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以「你會,但我不會」為理由,拒絕過很多次兒子的「對弈邀請」,這就導致除了課堂以外,他根本沒有練手的時間、復盤課堂內容的時間,找不出也改不了自己的知識盲點。

於是,我和爸爸請他來教我們下棋,也在線上不斷找和他水平差不多的對手來對弈、再復盤。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他已經在重拾自信。前兩天翻平台數據,10 天,他下了 70 盤棋,有贏有輸,卻再也沒有提過退掉圍棋班的事情。

每個人都擁有讓自己變好的力量。努力不一定會帶來成功,但一定會帶來成長。可能兒子並不能明白這句話在說什麼,但是他的努力確實帶來了美好的體驗,也讓他自信起來。

有一種描述很貼切:這是精神崛起!所謂自驅,不就得是上頭嘛,誰能不對「自信」上頭呢。所以,越是想讓孩子主動做某件事,越得少說多做。批評的話、空洞的話、只能發洩情緒的話要少說或不說,陪著孩子變好、給孩子積極的回應,會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下主動去做。

真要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父母怎麼做比怎麼說更重要。

呵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這就是個興趣班,學不學無所謂,反正最後都是要放棄的?

其實,興趣班的本質也是一種學習,和學習一項運動、學做一頓飯一樣,在方法上,與我們一直在意的學校學習是相通的,也是可以遷移到任何一項學習行為上的。

如果是用獎勵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呢?去上吧,下課給你買奧特曼;兒子,你已經很厲害了,我在後面坐著聽課都聽不懂。用獎勵、表揚來給孩子積極地正面回饋,從而讓孩子更加主動學習,從而變得優秀,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總沒有錯吧?但其實,有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過度理由效應,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當孩子做某件事的內在動機變成外在的表揚和獎勵時,反倒破壞了孩子的內驅力,使得孩子失去興趣和前進的動力。

1917 年,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項實驗:他選取了一些對智力題很感興趣的學生來參與這次實驗。

第一次,他給所有學生一些有難度的智力題,孩子們的積極性沒有太大的差異;

第二次,他把這些學生分開成獎勵組和無獎勵組,獎勵組每做完一題都能得到 1 美元報酬,無獎勵組則沒有設置獎勵。獎勵組的興趣在降低,且情緒出現浮動。

第三次,自由休息時間,實驗者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實驗結果讓人吃驚:休息時,無獎勵組依然在答題,而沒有報酬時,獎勵組已經不願再做題。外部獎勵居然削弱了人們對事物的好奇與興趣。其實,在學習上,也是如此。外部獎勵過度,反而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所以在生活中,家長不要拿物質獎勵哄著孩子學,要誇獎孩子的堅持和努力,而不是聰明、棒。

就像書中說的那樣:興趣是一枚星火。人一旦找到熱愛,自然專注於心,內在驅動力就在這樣的狀態中逐漸生長起來。我們總在說,孩子啊,你得好好學習,否則就怎麼怎麼樣了。

其實,想讓孩子積極主動學習,誇耀學習的好處和擺出不學習的壞處,都不如坐在寫作業的他旁邊,安心學習你該學的、想學的有用。真要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父母怎麼做比怎麼說更重要。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baby/2835.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1月17日 上午11:02
下一篇 2024年1月19日 上午8: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