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閉嘴吧,自己先學會講話再和孩子溝通。

家長閉嘴吧,自己先學會講話再和孩子溝通。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好壞的關鍵在於溝通。和孩子的溝通出現問題,孩子就會「不聽話」:一是「聽不到」,二是「聽不懂」,更多的是第三種「聽得煩」。父母應該看看自己是不是在跟孩子「假溝通」:

1、說是溝通,但只有父母在說。

所有的關係都離不開溝通。溝通,聽話者和說話者是不斷變換位置的,也就是溝通的主體是雙方,而不是單方。溝通,是雙方互動的過程。而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常常以自我為主體,而忽略了孩子的主體位置。

父母常常處於一種發號施令、自說自話、唯我獨尊的姿態:為什麼他這麼不聽話?明明在告訴他怎麼做,怎麼還一臉不服氣呢?真是氣死我了!

親子溝通,是父母和孩子想法的交流,是雙方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自說自話,父母的話說不到心裡,孩子很容易「聽不到」說話的內容,孩子的心「聽不到」。

2、站在自己的認知上、用錯誤的說話方式和詞語來說。

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說出來,但絕不是批評、責備、抱怨、攻擊,當然也要做好被反駁的準備。所謂惡語傷人,不僅僅是用詞上的惡,還有說話的語氣、表情、態度上的惡。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玩完玩具可以將它們放回原來的位置。說過多少次了?玩具要放回原來的位置!怎麼就是記不住呢?家裡總被你搞得很亂!沒看見媽媽已經很累了嘛?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要是不收完玩具,就別睡覺了!

這種程度,還算輕的,更「惡」的語言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也在不斷膨脹:行,翅膀硬了,用不到我了,還敢頂嘴了是吧?不好好學習,你去送外賣都沒人要你!一天天的懶得和豬一樣。你活著幹嘛?你怎麼不去死?

父母無非想要孩子聽進去自己的一言半語,可是孩子「聽不懂」。他只聽到了:抱怨、批評、指責、威脅、謾罵。「聽不懂」父母的訴求是什麼。

家長閉嘴吧,自己先學會講話再和孩子溝通。

3、因為溝通不暢,所以乾脆不溝通。

和孩子的溝通中,父母地位上的壓制,是會逐漸被衝破的。如果父母不改變溝通方式,孩子就會「聽得煩」。尤其是一旦孩子的自主意識成長起來,生發出的反抗,會使以前屢試不爽的單向輸入、質疑、強行命令失效,衝突由此而來。不過,衝突也不是壞事。衝突是溝通的方式之一。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因為害怕衝突,而不做正面的溝通,只期望對方能突然醒悟,做出改變,而不去真正面對矛盾,問題也就一直存在著、無法解決。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因害怕衝突而妥協,去做表面「乖巧」「謙卑」「大度」的人。

父母要想讓孩子聽得到,聽得懂和願意聽,不要妄圖改變孩子,而是和孩子形成雙向的交流,互相表達各自需求,不妨試試這麼做。

1、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是處理情緒。

研究顯示,親子溝通中,孩子對父母傳遞資訊的解讀,55%取決於父母的表情,38%取決於父母的聲調,只有 7%取決於說話內容。在和孩子溝通時,心平氣和地具體描述或者表達所看到的事情和問題,孩子會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做出負責任的行為。而且,作為溝通的主體,孩子的情緒,也需要父母識別。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處理孩子的感受。很多孩子是無法準確識別、描述出自己正在經歷的困難的:一部分孩子寫作業時狀況百出:「拖拖拉拉」「小動作」「總是做錯」,其實就是孩子遇到困難,需要幫助了。當我們看見孩子的無助,看見孩子的需求,就不會用催促、斥責來解決問題:沒關係,可以先做會的。如果都不會,我們再想辦法。

照顧好孩子的感受,父母要輸出的認知、經驗、道理才會有意義。

家長閉嘴吧,自己先學會講話再和孩子溝通。

2、學會閉嘴,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

就像蘇格拉底所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傾聽是有效溝通的一部分。一旦發現父母對他的話不感興趣,或者孩子的勇於表達總是會換來指責和反駁,孩子會慢慢閉上嘴巴。

如果父母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會變強、變清晰。孩子感受到被重視,增強對父母的信任感,就既會願意說,也會願意聽。當孩子接受了父母,他們才願意吐露心聲,那些親子問題,也便在交流中迎刃而解。

3、要正確地說,不評判、不命令。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什麼事都不跟我說,問也沒用。」其實孩子一開始都是願意和我們分享的。當孩子向我們表達看法時,「這個歌手還蠻厲害的。」得到的回應是:「還是得好好學習,學習好幹什麼都有優勢。」這句話對嗎?對!問題就是太對了。「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你竟然不聽我的!」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無關回應」,是指得到的回應與自己的期望無法接軌。

很多時候,孩子和父母交流,是希望得到認同或者平和的建議。如果親子之間的溝通,常常是「無關回應」,如果我們只關心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孩子的看法,那孩子的失望會演變成絕望。

如果我們表達出的是觀察,有理有據地描述,提出請求,對方會更樂意傾聽。如果我們表達出的是評論,對方會把內容忽略,更以為是在批評、指責他,進而反駁攻擊。父母不是評判者、不是高位者,和孩子平視,這才是親子溝通的最佳姿勢。

家長閉嘴吧,自己先學會講話再和孩子溝通。

4、和孩子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發現問題。陷入評判、指責並不會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任何幫助。評判者過了嘴癮,但也僅停留在發洩了情緒,被評判者也只會用情緒應對:「真討厭你!」「下次還這麼做,就是別被發現!」「我就這麼不好嗎?我真是個壞孩子!」而真正的問題和衝突並沒有得到解決。

所謂有效溝通,即把真實想法如實表達出來,才能找出問題,共同協商,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上學忘記帶書:

(1)問題是什麼:忘記帶書。

(2)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寫完作業後沒立刻整理書包,以前都是媽媽給整理好,沒形成自己的習慣。

(3)我該怎麼做:寫完作業或者用完課本立刻把書包整理好/在文具盒上貼小紙條,提示裝書要裝全,最後一步裝筆盒的時候會看到提示/設置一個鬧鐘提醒/學習自己整理物品。

5、和孩子分享日常

日常可以是家長的每日見聞、新聞實事,可以是自己的進步和收穫。也可以是來自孩子的。不是說教,不是作業學習課外班,不是人生大道理,就只是互相分享生活即可。

父母的共情、理解和把他當自己的朋友一樣看待的態度,比一些小事的對錯更有價值。養孩子並不是去改變他們,而是打開孩子的思維,鼓勵孩子自我發展。養孩子,也並不該要求他們按照父母說的做,而是不管幾歲,不管遇到大事小情,都願意跟父母分享,也願意坐下來聽父母說、句句回應、閒談不煩,便可。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baby/3468.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1月25日 上午8:17
下一篇 2024年1月28日 下午4: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