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第一步,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這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共識或者普遍做法。可是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和困惑:我家孩子就是不愛看書,怎麼辦?找網路上的書單,照著給孩子買來看,發現他並不感興趣,怎麼辦?孩子只喜歡看漫畫書怎麼辦?什麼樣的閱讀習慣才是好的?又該怎麼培養好的閱讀習慣?

其實,從兒童閱讀中的誤區裡走出來,上面的問題就有了答案。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第一步,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

一定要坐下來翻開一本書,才叫閱讀?

閱讀的解釋是這樣的: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審美體驗與知識的活動。它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資訊的過程。視覺材料主要是文字和,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

其實,閱讀這件事的初始門檻,被抬高了:一定要坐下來翻開一本書才叫「閱讀」,一定要翻開一本全是字的書才叫「閱讀」,一定要看大家都覺得好的書,才叫「閱讀」,一定要讀不同的書才算「閱讀」。

對於一個小朋友來說,知道文字、圖表、符號能傳遞資訊,感受其中的魅力,才是願意閱讀的開始:菜市場一杵,一看店名「清真牛羊肉」,什麼意思呢?買牛羊肉就進這家店,但是買蘋果不行,人家不賣。「精品水果店」,什麼意思呢?買蘋果可以進去挑,但是進去買不到大白菜。看公園的平面圖,能分清哪裡是山、哪裡是水、哪裡有小亭子。看大街上的路牌,能分清南北、能判斷位置。看零食的包裝袋,能知道哪個是常吃的口味、哪個是不喜歡的。打開一個新玩具,通過說明書就能看懂怎麼組裝、怎麼玩。在超市裡能分清日化區、糧油區,還能根據箭頭知道怎麼找到零食區。讀懂這些的過程,就是在閱讀。

只不過,想要獲取更深層的知識、認識和思考眼前以外的世界,需要運用這些基礎的能力,廣泛大量地去讀書、獲取知識。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第一步,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

安靜讀完一本書才是閱讀?

閱讀能力還沒達到時,即便是讀完一本簡單的繪本,對孩子來說都是有難度的。為了養成閱讀習慣,先要讓孩子不要排斥閱讀,可以從讀完一頁開始,剩下的由爸爸媽媽來讀給孩子聽;還可以孩子和父母交替閱讀,一人讀一頁。將「閱讀」變成遊戲,孩子會更樂意接受。

自主閱讀才是閱讀?

孩子不願自主閱讀,可能是孩子的閱讀能力還沒達到。對於小一些的孩子來說,聽父母讀書是「用耳朵閱讀」。

《小學 1-3 年級真正要教給孩子的事》中提到:閱讀的本質,是帶著自己的真實感受去體會文字的意義。對於年齡尚小、閱歷尚淺的孩子來說,生硬的文字只是一種乏味的符號。

而父母的朗讀在語氣、節奏中帶著主動的、有溫度的理解和情感,會無形中培養孩子對文字的感知能力,讓孩子在今後的自主閱讀的時候也能主動去感受和思考。小學的最初幾年,當孩子不願意自己看書時,不要急於讓孩子實現自主閱讀,家長持續地給孩子讀書仍然十分有必要。

反覆讀同一本書,不是閱讀?

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反覆讀一本書,就像他們能把一集動畫片反覆看十幾遍一樣。其實,將一本書讀到磨損,是巨大的成功。閱讀有兩種方式:泛讀和精讀。

在反覆閱讀相同內容的過程中,孩子不僅在體會書的內容,還會注意到以前並不會注意到的細節。這就是精讀的作用。在和孩子一起閱讀時,可以從讀故事,到用提問的方式講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演繹故事。多種閱讀方式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滿足了孩子重複的需求,還能幫助他們在重複中進行學習和成長。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第一步,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

孩子喜歡看漫畫/看繪本/小說,不是閱讀?

不論多大的孩子,都可以喜歡讀繪本、讀漫畫書、歷史類或者故事類書籍,都沒關係。作為成年人,我在和小孩共讀繪本時,依然能感受到書中寥寥數語就能表達出的細膩情感,頻頻感嘆繪本的魅力。能吸引孩子讀下去的,不管是漫畫、繪本還是小說,都值得尊重。尊重為前提然後找突破口去給孩子拓展類目。

比如,會有很多孩子喜歡故事書,不喜歡科普類書籍,家長可以在選書時找到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又能涉及科普知識的書籍,慢慢啟發孩子興趣。

例如,《神奇校車》就是在一系列新奇的冒險故事中,將科學知識融入其中。《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就是用漫畫的形式來呈現中國歷史的脈絡、人物、事件等,讓歷史變得生動有趣。

一般到三四年級,孩子們就該從「學會閱讀」轉變為「從閱讀中學習」。所以,家有小學生、中學生的,其實更推薦另一種圖書分類方法:虛構類讀物和非虛構類讀物。

虛構類讀物是指不存在的、不真實的,靠想像創作的作品。我們所說的繪本故事、童話、寓言、小說、戲劇等都屬於虛構類讀物。這類書籍故事性強、文字優美、想像豐富、吸引力強,很適合用來啟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也能豐富孩子的情緒體驗,在一個個現實生活中不會發生但很有吸引力的故事中,去體會高興、害怕、生氣、失望、幸福等。

非虛構類,基於真實事實和資訊的作品、可以理解為排除虛構類以外的讀物。百科類、新聞報導類、傳記、回憶錄等都屬於非虛構讀物,這類讀物往往知識性強,就是比較枯燥,晦澀難懂。

從如今的中大學入學考閱讀材料的選擇上來看,非虛構類讀物是目前學校教育考查的趨勢。在選書過程中,家長可以查漏補缺一下。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

孩子喜歡看星星、看月亮,那就買天文相關的書來看。孩子喜歡玩土、石頭、沙子,那就找地理地貌相關的書來看。

關燈後,脫衣服怎麼會發光?吹泡泡為什麼一往上飛就破?找本物理知識啟蒙來看。為什麼受傷後會流血?傷口又是怎麼癒合的?生物學的啟蒙就可以開始了。小蘇打和醋混合在一起為什麼會冒泡?化學啟蒙的書找一找。

總之,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感興趣的點,都可以找本書來看。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第一步,不僅僅是「打開一本書」。

孩子看書,父母負責盯著?

一旦孩子具備閱讀能力,父母在閱讀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閱讀者。是的,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一旦孩子具備閱讀能力,父母不是協作員、監督者、提問者而是一名閱讀者。當父母能在每天的特定時間裡拿起一本書,排除各種干擾,靜下心來閱讀 20 分鐘到半小時,那孩子的閱讀習慣也不用多費力去培養,他會自發去愛上閱讀。

「讀完這本書,你學到了什麼」,並不是一個好問題。

同樣的一本書,不同的孩子讀後的感受差異還是很大的。讀完一本書後的交流,不是「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你學到了什麼知識」式的照本宣科,而是注重孩子的所思所想的表達。在每一次的閱讀體驗裡,父母扮演的角色,除了「閱讀者」,還應該是「分享者」和「被分享者」。

我們從來不希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單向的,而是需要和孩子形成雙向的互動。在得到分享之前,你永遠不知道孩子的小腦袋瓜裡有什麼奇思妙想。既能滿足情感需要,和孩子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又能豐富彼此的大腦,和孩子進行一場智性的談話,實在是值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慢下來花時間去做的一件事。

一定要學會等待,慢慢去滋養。

不能妄想剛上小學的孩子能讀懂《紅樓夢》,也不要指望一個大量閱讀的孩子就一定能考個好成績。教育是有延遲性和滯後性的,讀書,是需要配合人生經歷去消化的。

拋開應試和功利性的目的,一個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是心靈的滋養,也是內心的力量;是未曾體驗過的人生和未曾看過的世界;讓時間變得有價值,讓生命的歷程得到延長。

另外,能讀完這篇文章的,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是在閱讀。

全文有一句話能說進你的心坎裡,亦或者覺得「純屬瞎扯」,能得出任何一種結論、給出任意態度的評價,都說明,您確實在閱讀中思考了「閱讀」這個問題。那你就是一個合格的閱讀者。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baby/2261.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1月10日 上午9:05
下一篇 2024年1月12日 上午8: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