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抱怨時,你的回應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抱怨時,你的回應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生活中,很多孩子經常會把「太難了」「我不會」掛在嘴邊,一遇到需要一點挑戰的事情,不是拖延著不去做,就是馬上想要退縮。教育家簡·尼爾森博士說過的一句話「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就能回答這個問題。

想想也是,身為大人也依然會因為害怕失敗,逃避很多的困難,有時候連嘗試都不願意。孩子的小小世界裡,哪怕扣不上一粒扣子都會沮喪、會自我懷疑,更別說完不成某些「天大」的任務了:如果直接說「我不會」「我不懂」就能逃避自己真的做不到的現實,那我為什麼要做呢!自信從何而來?

解決小問題獲得小自信,解決大問題獲得大自信。自信心是同世界交手的過程中一點點累積的成功經驗而來的,是從把「做不到」變成「做得到」中來的。當面對「做不到」的事情時,決定孩子會採取何種方式,是迎難而上還是輕飄飄放棄的,是人的思維模式決定的。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根據對能力發展的認知,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規避挑戰、痛恨變化,甚至覺得自己沒能力改變現狀。成長型思維的人願意迎接挑戰,因為這是向上的階梯;把每次失敗都當成進步的機會,認為凡事皆有可能。

當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對自己信心十足,就能在遇到困難時依然想要嘗試,相信越努力越聰明,從而不斷挑戰自己。想幫助孩子實現這種轉變,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當孩子抱怨時,你的回應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敢於嘗試:父母不要自我設限

一次次失敗的經歷,會使一些孩子避免去做不熟悉、沒把握的事情,還沒開始就斷定自己不行。其實一直只做有把握的事情、不敢挑戰,不失敗,能力的舒適區也會有局限。

身為父母,要敢於嘗試新鮮事物,去不斷擴大自己的舒適圈,哪怕有坎坷、有波折,也是在不斷成長的。上週去姐姐家,正在苦戰初三的外甥女放學回來,愁眉苦臉。一問就是不會做的題太多,作業根本不會寫:「我看不懂。我不會做。我根本不是學習的料。」

姐姐聽到外甥女的抱怨是氣不打一處來:「上課得認真聽,你回來了再說這些,我也不會。」其實,姐姐也是一直把「我不會」「我不懂」掛在嘴邊的人。

姐夫在外地工作,不能及時照顧家裡,想讓姐姐也考個駕照,這樣惡劣天氣的時候,出門開車就不會太痛苦,姐姐直接拒絕:「我哪能學會開車?我學不會。我能騎腳踏車就不錯了。」

姐姐已經忘了,她之前也是敢闖敢拼的小姑娘。如今卻處處給自己設限,覺得自己什麼也學不會。

父母對待挑戰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態度。當父母硬著頭皮去嘗試,跌倒就爬起來,失敗了就再試一次,勇敢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累積起來,足以衝破對失敗的恐懼,提升自我效能感。

學做一道新菜、學一項新的技能、學著和孩子平等相處。父母的積極正向的語言會給孩子帶來很強的心理暗示,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

把「我不會」改成「我得學一學」;把「我不行」改成「我再努力努力」;把「我不懂」改成「我去查一查」;把「太難了」改成「我需要多花些時間和力氣」;把「出錯了,完了」改成「我需要看看錯哪了,吃一塹長一智」。

當孩子抱怨時,你的回應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優點是向好的動力

還記得那個考 8 分的小孩嗎?一個長期被批評、已經被貼上負面標籤的孩子,滿分 100 的試卷只考了 8 分,別的老師頭疼都來不及,可是魏書生老師卻這樣說:

「學生考了 8 分,不要批評他,要讓他喜歡這 8 分。讓學生喜歡這 8 分的話,不能這樣說:哎呀,8 分也不少了,這樣說的話,是在諷刺學生。即便學生考得少的話,也能聽出來。」

怎麼讓孩子喜歡 8 分呢?看看魏老師和這個學生的對話:

「聽說你從來不聽課?」「老師,我聽不明白,所以我就不聽了。」「聽說你也從來不寫作業?」「嗯,我作業都是抄的,後來老師也不給我改作業了,我也就不抄了。」「聽說你回家書也不看?」「老師我看不明白書,所以我也就不看了。」「對啊,你看你自己,不聽課、不寫作業、不看書,咱還能考 8 分,不正是說明咱們有天賦嗎?」

不僅如此,魏老師還讓學生找出自己的優點,如果找不出就要寫檢討。就這樣,在老師的讚美和尋找自身優點的過程中,孩子建立了自信,願意從內心肯定自己,才能從行動上變好。

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有優點。但很多時候,即便看到孩子的優點,也只是在心裡默默按個讚,相反,看到孩子的缺點卻一點不能容忍。久而久之,孩子對自己也滿是「差評」。別忘了當面夸一夸孩子。

當孩子抱怨時,你的回應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一句話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

德韋克教授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

第一輪測試:研究人員給學生做一項拼圖測試,而後分別以不同方式告知測試結果。第一組(稱讚其智力):哇,這是個很好的成績,你真聰明啊!第二組(稱讚其努力):哇,這是個很好的成績,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第二輪測試:學生自主選擇測試難度:一個是簡單的任務;一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被稱讚智力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被稱讚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更有挑戰性的任務。

第三輪測驗:是難度更大的任務。兩組學生都失敗了。而失敗的原因,第一組學生認為自己不夠聰明;第二組學生認為自己不夠努力。

第四輪測試:換成與第一輪難度相當的任務。結果第一組孩子的成績,和第一次相比,退步了大概 20%,第二組孩子的成績,和第一次相比,提高了 30%左右。

德韋克通過大量的研究得出結論: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就能影響甚至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關鍵是看,你是夸孩子聰明,還是夸孩子努力。「真聰明」、「你好棒」式的誇獎,會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為了讓自己一直保持聰明,有些孩子會避免挑戰,不願接受新知識。

孩子一失敗就將原因歸結為不聰明、不棒,從而喪失努力的信心。當孩子順利學會騎車時,誇獎孩子手腳的配合、身體的平衡感、一次次的嘗試,能教會孩子正確歸因:我能成功,是我不斷努力得來的。

當孩子做不到某事時,不要批評孩子蠢和笨,而是用成長型思維來看待:沒做到,是練習不夠,是掌握不熟練,是關鍵點沒看清。試試把障礙一一掃除,看能不能做到。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讚美他的認真、勤奮、堅持和努力,能讓孩子在壓力面前,從行動和心態上,變得越來越積極,從而解決學習沒有動力的根本問題。

當孩子抱怨時,你的回應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允許犯錯、允許失敗

《男孩的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有一名記者採訪一名成功的企業執行長的對話:「先生,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記者問。「決策正確。」「怎樣才能做到決策正確?」「經驗。」「那麼經驗從何而來?」「決策失誤。」

犯錯是我們學習的最佳時機,每一次犯錯,我們的大腦都會學到新東西。所以犯錯的另一個名字,叫成長。如果只局限於「我什麼都做不好」的自責中,是沒辦法從錯誤中挖掘寶藏的。成長型思維就是讓孩子知道:犯錯並不是「已經失敗」了,你只是「暫時還沒成功」。

當遇到問題時,給孩子正向的暗示,樹立積極的思維模式:我們能從錯誤中看到什麼,學到什麼,該怎麼挽救,用以指導我的下一次嘗試。

還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做過的錯事:比如只有自己在家,穿睡衣出去扔垃圾,結果還忘記帶手機、鑰匙。既開不了門,又打不了電話求助。解決辦法:敲鄰居家門借電話找人來開鎖。教訓:出門前想清楚帶沒帶鑰匙,後來甚至乾脆換了智慧鎖。

比如騎電車要去遠的地方,結果因為忘記充電走到半路沒電了。解決辦法:找街邊快充,結果被告知鋰電池不能快充;給電車放安全的停車點,例如銀行、公園門口,拎上電瓶騎共享電車回家充電,再拎著電池回來解救電車。教訓:騎電車出門確認距離。

活到現在,哪個成年人沒有一籮筐的犯錯經驗可以和孩子分享啊!這種「糗事」分享大會,搞笑的同時,還能拉近親子關係。關鍵是告訴孩子,遇事不要怕事,想辦法解決才是硬道理。成長型思維就是讓孩子確信:我自己的潛力是無限的;犯錯是進步的階梯,我能不斷挑戰自己。

適當放手:不要過度照顧孩子

孩子的成長機會其實遍布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第一次自己出門、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自己購物。無數的「自然」挑戰等待孩子的親身嘗試。這些挑戰有的能一次成功,有的則需要反覆去試驗才能做到,時間跨度甚至是幾年之久。過度照顧會給孩子傳達「我認為你不行」的資訊,還會給他們提供逃避的機會。

在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的情況下,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自己行動,勇於承擔責任,在實踐中去積累和修煉處理問題的能力。還是那句話,解決小問題獲得小自信,解決大問題獲得大自信。自信從來不是和自己那些事,而是自己和世界的碰撞。

除了成績,孩子於生活中見的事情多了,認知得到提升,確認自己的能耐、本事,把注意力放在自身和當下的成長,這種思維方式才能使孩子受益終身。世界很大,人生路也還長,去不斷衝破思維的牢籠,奔向屬於自己的未來吧!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baby/4715.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2月19日 下午3:10
下一篇 2024年2月22日 下午4: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