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孩子學習、生活都舒適一些的幾個小習慣

能讓孩子學習、生活都舒適一些的幾個小習慣

冬天的早晨,要想把孩子從溫暖的被窩裡叫起來,那簡直是一場極限拉扯。

「媽媽,再睡五分鐘吧,被窩裡很暖和。」好不容易有所動作,每穿一件衣服都要再回被窩裡暖一下:「媽媽,人為什麼不能長在被窩裡?」

收拾完送孩子上學的路上,他很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咱們都是同時睡覺的,但是你比我起得早呢?你是怎麼起來的?」是呢,大人是怎麼起來的呢?

「習慣了呀!我的起床時間也是經過驗證的,這個時間起來能做完我該做的事,然後叫你起床收拾好,咱倆一起出門誰也不會遲到。到點就起,根本不用動腦子、動毅力。」

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大人都是習慣性地在做,否則這一天得多累啊!習慣,意味著把行動自動化。習慣性去做某件事,就不用占用大腦很多空間。生活中那麼多的事情,習慣了,才不會疲憊不堪。

我們總說小學生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就是這個原因:效率會更高、內心的消耗更少、事情也會做得更好。某種學習習慣有什麼用、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懂了,知道其中的價值,才願意主動去做,甚至自發修正,內化成自己的行為。就像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的:「優秀是一種習慣。」

總能得到正向回饋,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又怎麼會不追求「優秀」呢?對於孩子來說,養成這幾種好習慣,是能讓他的學習和生活都更加快樂和舒適的。

關於上課:專注

上課聽講,是學生深入學習知識最直接的一步。所以聽課效率高低對於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來說,都至關重要。

整節課認真聽講、不偷懶,對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內容的吸收度在百分之七八十,思路一直緊跟著老師的指令,這是作為學生要養成的好的學習習慣之一。小學做好這一點,課內成績都不會差。

「上課認真聽講」,所涉及到的內容也不只是「聽」這麼簡單,聽並不只是要「聽到」,還要能「認真」、「聽懂」,這對孩子的專注力有要求,對記筆記是否用心、全面、重點突出等等都有很大的影響。

「上課認真聽講」既是一種學習態度,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老師走到哪裡,眼睛跟到哪裡。老師講到哪裡,耳朵聽到哪裡,大腦思考到哪裡。老師講到的重點,手裡的筆要及時圈畫。老師轉過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是學生最容易分神的時候。這時候,學生的眼睛要跟著老師的粉筆走。

這樣做的好處:既能專注於老師所講內容,又能將字母的拼寫、字的筆順、之前不會寫的字、不會用的搭配、形近字的區分、老師的提煉思路、答題的格式和規範等等盡收眼底。

不會好好聽課的孩子,課堂知識消化不好、做功課有困難、考試分數低,且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學習成績自然受影響。長此以往,補救起來也會費時費力。

孩子上課不專注聽講的原因也有很多:課堂內容簡單,易走神;課堂內容難,跟不上,乾脆不跟了;孩子的自控能力、持續專注時長夠不夠用;孩子的狀態,是否睡飽了精力充沛;孩子是否喜歡老師及老師的授課方式、講課內容。

真正了解孩子的困難,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幫助孩子。

能讓孩子學習、生活都舒適一些的幾個小習慣

關於功課:自我負責

1、練習記下來每天的功課有哪些,而不是靠家長

學期之初,老師就讓準備好方格本,目的就是讓孩子自己記錄功課。記錄功課的好處是:讓孩子明白,功課這件事,本身就是屬於他自己的。這個任務是孩子從老師那領回來的,不是家長下達的。

老師對記錄功課的要求是:寫清楚日期;格式固定。他們班裡的功課固定出現的項目:漢字、數學、指讀。在最初讓孩子記錄功課的時候,雖然孩子每天的功課我都能瞭然於心,但還是會通過提問「今天的功課都有什麼」,以此來提醒他,即便已經記在本子上,腦子裡也要有痕跡,實在記不起來的可以翻本子看看。

2、做功課前,由孩子來確定先寫哪一項,也就是判斷一下難易。做功課時,寫完一項,打個對勾,再完成下一項。

這樣的好處是,無形中會使孩子做事有計劃性和條理性,以後學習難度加深、學習任務增加,很需要制定學習計劃的能力。

3、能主動去完成功課

並不一定是放學第一時間就要做功課,但要養成在做好必要的休整後能主動去做功課的習慣。

4、做功課不磨蹭

當功課比較多比較難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拆分任務、列出功課計劃,做完一小項,打一個對勾,相信孩子會喜歡這種把列表式的任務一個個完成的感覺。
對於邊玩邊寫的孩子,可以利用定時器、鐘錶等幫助孩子記錄完成的時間。

關於生活:自我管理

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摸索、形成自己風格的過程,有疏漏有反覆有曲折,才是正常的。這是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獨立承擔責任的關鍵。

孩子有犯錯的權利,直接告訴他正確答案,會讓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熱情。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應該為自己負責的事情都被家長包辦了。這無形當中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學會自我管理以及獲得的權利。其實,孩子的潛力是超乎我們想像的。比如孩子從小就會遇到的問題:玩具的收納。

孩子在 3-4 歲的時候,就有能力收拾自己的玩具。當然只是簡單的能收起來。4-7 歲就會按照自己簡單的邏輯將玩具分類整理:比如不玩的玩具放回原位;將玩具按顏色或種類分類;7-9 歲學會收拾自己房間,這其中就包括自己玩具的整理;8-10 歲,能夠做到保持自己臥室的整潔。不光是玩具,是自己的物品都可以有條理地安排好位置並記得使用過後放回原位,不容易丟三落四。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隨著孩子能力的提升,也會將在收玩具中習得的歸納、總結、先後順序、分類等的概念,將愛整潔、做事周到全面、不丟三落四、條理清晰等好習慣遷移到其他事務上,比如收拾書包、整理書桌甚至是抽象知識的學習上。

能讓孩子學習、生活都舒適一些的幾個小習慣

關於運動:自我準備

身體是一切的基礎。孩子有好的身體才能更好地成長。而且,沒有一個孩子不愛動,他們隨時有充沛的體力去面對大自然。只是現實中,上學、功課、課外班把孩子裹挾在狹小的空間裡,艱難地前行。堅持運動、鍛鍊,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走得更遠。運動有益身體健康。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發育,提升身體素質。運動有益大腦發育,提升專注力。

《運動改造大腦》中說:「更好的體能=更好的注意力。」換句話說,運動能使大腦做好準備,有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大腦能夠更好地去學習。多帶孩子在戶外跑跑、多動動,提升記憶力、專注力,學習效果反而會更好。

運動能調節情緒。愛運動的人總是自信陽光、力量滿滿;運動還能給孩子帶來勇敢、堅持、積極思維、強大的意志力等。通過運動,孩子不僅可以把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壓力釋放出去,還可以宣洩掉因激素變化而引起的躁動不安。做什麼運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孩子從中感受到樂趣,從而調動孩子的運動熱情、保持陽光積極、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誌》上的研究說,即便是不做運動,只是每天到公園待上 20 分鐘也能讓狀態更好。大自然真的會給人類提供精神支柱。運動和戶外,總能有一項能治癒我們。

養成習慣這件事,一定是孩子能發現其中的好處、這種好處他夠一夠就能享受到,才願意付出努力嘗試並堅持去做的。就像大張偉說的:我非常不支持任何人走出任何舒適圈,大家只需要擴大自個兒的舒適圈就行了。

想要養成某種習慣,也是一樣,從細小的一點改變做起。以前寫 5 分鐘功課就要動一動,那就從堅持 6 分鐘不分神開始。別人都能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做不到?

孩子和孩子的特質就是不一樣。都說早睡早起是好習慣,對於不同的孩子來說,這個「早」的範圍大概在完成 1 小時學習計劃到從容走進教室之間。養成習慣的過程中,一天沒做到,就是失敗嗎?

比如想要堅持運動,已經順利完成了 5 天的計劃,第 6 天遇到事情沒辦法運動:算了,反正也這樣了,我根本做不到每天運動,然後自暴自棄。放過自己,沒關係,第 7 天繼續就好。

怎樣才能讓孩子自律,最根本的是讓孩子在選擇時形成路徑依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養成好習慣。當孩子每次選擇最難的選項,卻依然能順利完成時,他才會慣性一般地去選擇挑戰。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給他能做到的信心,僅此而已。

本文網址:https://iotfen.com/baby/4777.html

讚! (0)
上一篇 2024年2月21日 下午4:35
下一篇 2024年2月25日 下午3:58

相关推荐